借鉴加拿大经验 水乡镇街轮流“坐庄”?

25.07.2014  16:15
摘要:东莞水乡管委会有望借鉴加拿大大温哥华区(以下简称“大温区”)行政机构模式,统筹规划水乡十镇一港。

        主持:南都记者  李平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可上新浪微博@岭南媒体人

        东莞水乡管委会有望借鉴加拿大大温哥华区(以下简称“大温区”)行政机构模式,统筹规划水乡十镇一港。前日召开的东莞市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水乡管委会主任姚康表示这一模式值得借鉴。这种没有政府行政权力的非实体机构,仅对大区域内各子单元提出指引性规划,暗合了水乡统筹“去行政区化”概念的构想,专家们表示看好。

        自2012年开始,东莞提出统筹发展水乡诸镇,其间光是调研规划实施等等,各方就做了大量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十镇一港、占了东莞三分之一镇街数量的大型组团,东莞应该设立怎样的机构来规划和管理?如何才能将各个独立镇街有效融合起来,起到乘数效应?

        水乡统筹发展概念诞生后,东莞市层面设立了一个筹备机构———“水乡办”。但这个机构仅承担起水乡诸镇之间以及市直机构间的协调作用。今年6月初,省政府同意成立正处级的东莞市政府派出机构———  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水乡经济区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办事和议事机构。

        而拥有21个成员市及一个选区的“大温区”,被不少官员认为与东莞水乡十镇一港极为相似。其一,“大温区”21个成员市,每个市人口最多不过20来万,最小的亦不过一般村庄大小,仅仅数百人。其二,大温地区远景目标是建成一个把人类的美好愿望集一体的地方,而东莞水乡经济区则是引进香港、澳门优质公共服务和先进管理经验,建设成粤港澳共享的优质生活区。

        当然,国情不同,水乡想要照搬“大温区”经验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却可以参照,大温区局下设各个职能事务局,负责不同事务各司其职,他们并非政府行政实体,没有行政权力,只对地区发展作出政策和指引规划。成员市轮流“坐庄”是“大温区”的规矩,官员认为水乡经济区可以参考这一模式,水乡经济区十镇一港各负责人角色类似于理事,管委会主任相当于理事会主席,管委会成员的选用可考虑三年一选举。

        这或许是一个公平的做法,这个虚设的机构,成员间并非行政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却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证整个区域向良性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滞后。水乡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东莞还有诸多地区也将参考水乡组团发展,镇街大佬们当然不甘被邻镇统筹,那就学学“大温区”,今年你说了算,下一个三年由我来话事,这样还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