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特产”背后是“假监管”

06.05.2015  13:28

  ■王琦

  “五一”小长假期间很多人都利用假期旅游,大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也都爱带点土特产品,好像在原产地买的特产都会物美价廉。不过也有些地方的特产市场,专门利用游客的这种心理设下了不少的陷阱。3日,央视就曝光了部分假特产黑幕,502胶黏人参、十块灵芝孢子粉、牛鞭作鹿鞭……

  记者的潜伏暗访没有电视剧《潜伏》中的惊心动魄,从视频中来看,记者采访了多家老板,而老板们警惕性也并不高,不具备高深的反侦查能力。为何记者能够轻松查找的造假市场,当地监管部门却任其发展、存在多年呢?

  央视曝光的是南极批发市场,不只是诸多假特产,更是“假监管”。其中一位假特产卖家说得好:“不知道你们当地是什么法律,在我们这块儿还可以,没有什么管的。”,一句“没有什么管的”让民众认识到假特产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管、没有法。实际上,我国法律理应适用于国家每一寸土地,何以在哈尔滨变成了不知道你们当地什么法律?《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法规,都能绑了“假野山参”,但是“假野山参”却能够跑了这么多年,它的“”又是谁给接上的?莫非是用金钱由监管部门来黏上的?

  要想打击假野山参等又贵又假的土特产、保健品,还需监管尽到严防死守的职责,莫总等到媒体曝光了才“看到”虚假,等民众愤怒了才想起来监管,等公信力丧失了才想起来保证。在严格监管处理当地假特产乱象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下决心彻查体系内“没人管”的肿瘤,切断利益链条,肃清监管体系,让监管重新成为民众的保护者,让当地也能看到我国法律法规,彰显法律尊严。让监管部门跑过媒体就要畅通举报渠道,听取民众建议,面对民众申诉及时介入,可适当实行有奖举报,激励民众加入到打假行列中去,如此方能耳聪目明,跑过媒体。

  再者,需要严格质监部门的审核和证书的发放。民众无法用双眼看出物品的真假,质监报告、证书往往成为民众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除了国家政府检测机构之外,应严格私立质监机构的资质审核、证书发放等,严格国内证书号的控制,同时严查网上不合格的质监网站,避免假货钻网络空子穿马甲欺骗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