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紧”的财政是怎样保民生的
让资金花在“刀刃”上,涉及财政制度的“收与支”这一核心问题,其关键则是加快相关财税改革。“收与支”不仅是财税部门的资金管理行为,还关系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扩大“营改增”、减税等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处于下行通道,前9月同比增速8.1%,且仍有放缓趋势。这符合财政形势随经济变化增减的规律,也是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的正常现象。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我国一方面加大减税力度,另一方面严格财政支出、让利于民,体现了以财税工具撬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决心和魄力。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公共财政从2002年不足2万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13万亿元,但如果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看,我国仅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换言之,如果将公共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保障民生,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保障支出超过9000美元,而我国只有1000美元。在国家“钱袋子”收入增速趋缓、人均财政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我国还面临经济换挡转轨的任务,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等刚性支出需求增大,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因而,花好每一笔财政资金尤为重要。 如何能让资金花在“刀刃”上,涉及财政制度的“收与支”这一核心问题,其关键则是加快相关财税改革。 从“收”的角度看,涉及税收制度的调整优化。全国财政收入的80%来自税收收入,税收结构直接决定国家“钱袋子”的增减,以及宏观调控的空间。目前,我国征收的18个税种中,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等为主体的直接税占比不到三成,营业税等流通环节税收占七成。税收集中于商品流通渠道,导致社会消费成本提高,易造成价格波动,增加宏观调控难度。因而,需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简洁的税制结构。比如目前逐步扩围的“营改增”,能够逐步消除重复收税的营业税。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将于12月1日启动。下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以及清费立税等工作也将加快推进,在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 从“支”的角度看,则要提高资金支出的透明化、科学化,需要尽快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目前,我国财政资金运行还存在不够透明、使用分散、低效浪费现象。今年以来,社会接连出现“宏观税负达到44%”、“人均宏观税负高达6338元”等舆论,虽是不够专业的误读,但也反映出社会对财政收支不够透明、民生投入效率不高是有意见的。为此,今年以来关于预算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继8月通过预算法修正案后,10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并细化公开内容。这一要求有助于大力清理游离在预算外的各种“账外账”,堵住公共资金的“跑冒滴漏”,确保资金更好地用之于民。 财政资金的“收与支”,不仅是财税部门的资金管理行为,还关系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比如,为完善财税体制,税务系统先后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事项14项、简化涉税事项600余个。这将促进纳税工作从“管控”到“服务”,也体现出建设便捷、高效、服务型政府的大方向。为更好扩内需、调结构,一方面,涉及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的财税政策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财政投入也进一步调整基建投资结构,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市政设施、水利等民生基础领域支出。 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必须立足于服务全局,努力促进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与提高质量,把短期的、年度的调控与中长期改革目标衔接起来,更好地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形势,从而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