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简单的人 读一本简单的书
阅读了《社会的体温》,才知道林德荣的小名叫三腚。正是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呼应着在四月的春天里处处可见的乡愁,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
一本书:社会的体温
没有什么娴熟的技巧,也没有什么精巧的语言,甚至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社会的体温》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得甚至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也能写一本这样的书。
然而,我说的简单并不是容易。
简单是真,是真性情、真感受,它拒绝虚情假义,更拒绝矫揉造作。比如,作者在“那一代人的信念”中写了自己与一位老人的忘年之交。只是因为一篇文章,一封信,发展到一顿便饭,一次求教,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与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之间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密切交往。这是一个老人对一个无亲无故的年青人的赞赏与鼓励,鞭策和扶持,是一种如今已不多见的人文情怀。
对作者来说,就是这一段交往和这些温暖的话语,在很长的时间内支撑了他的人生,是一种知遇之恩,是一种深厚的恩情。但是在写作中,作者却时刻保持着语言的简单和质朴,从而摆脱了自己的情绪,才得以客观、冷静地呈现真实,为我们留下了一位老报人简单而又不凡的感人事迹,并由此而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信念。
简单是善,人心因善良而敏感。《社会的温度》里那些简短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的小事引发的思考,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句话,不经意间总能触发作者的思考。但是,所有不同的思想都会因为善良的引导,最终具有了普遍意义。在一个人心趋向于麻木,趋向于自私自利的时代里,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认真的审视。
简单是美,当我们脱离了文章的技法而进入实质,脱离了社会的表象而深入人心,才能发现美,鞭挞恶,这是写作的基本常识,也是文以载道原因,更是一本书应该带给社会的价值。从这一点上说,《社会的体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善美”三个字,说起来很空,做起来很难,这才是写一本书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一个人:川坊的三腚
二十八年前,福建闽西客家山村里的三腚考上了大学,从此离开故乡,碾转于上海、龙岩、福州、厦门、佛山、广州。这个人就是《社会的体温》的作者林德荣,他的不断迁徙的经历似乎就预示着我们这个时代,故土与城市之间的渐行渐远的现实。
广东顺德,应该是林德荣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在此期间,我与他长期共事,既是同事也是朋友,他对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为人的质朴与坚韧。质朴与坚韧似乎是我认识的很多客家人共有的秉性,但林德荣的质朴里还多了几分憨厚,坚韧里还多了几份激情。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秉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又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为顺德写下了两本频俱影响力的著作《可怕的顺德:一个县域 经济 的中国价值》和《中国千亿大镇》,为对外宣传顺德和对内凝聚人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的体温》中,也有大量的文章是关于顺德的内容。
林德荣经常把顺德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从他的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顺德的热爱。
一件事:春天的乡愁
对于一个从少年时代就离开故乡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顽疾,也是城镇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共同忧伤。
在《社会的体温》一书中,作者把关于“乡愁”的文章都集纳在第一辑,从而使“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全书的基调。母亲是一生的辛苦,大姑是一生的温暖,还有从寨背圩到川坊村的那条小路,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对于故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纠结的痛点。对此,作者也有着清醒的体会,一方面是“中国城镇化的抽水机,把农村的人口不断地抽到城市”;另一方,是“中国农村治理的落后,让许多中国人失去了乡愁”。但是,作者并不急于做出主观的判断,也只是客观的呈现,他把这个宏大的命题留给了更多的人。
作者说,“故乡是用来回忆的,并不是用来回去的”。但是,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城市都变成了一座空城,人们都回到了乡村。节日之后,留给乡村的应该是更大的空虚吧?或者,所谓的回去也已经变成一种仪式?
这一切,还需要我们共同的观察与思考。《社会的温度》也只是一个尝试,一种努力,一个启示。
在清明节的小长假里,我用简单的心思翻阅着这本简单的书,一切都贴合着细雨蒙蒙的环境,城市隐在雾里,道路隐在雾里,但有两种事物却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个是弥漫在书里的真情,一个是盛放于故乡的梨花。
撰文 | 马志良 (作者系《珠江商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