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创新③集中停放、扫码充电,高埗创新电动自行车管理
车棚内设有悬挂式灭火器,居民扫码便可自助充电,站点内安装着多个“猫眼”摄像头……高埗镇高埗村稍潭小区,电动自行车纷纷集中停放。
这是高埗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一个缩影。去年来,高埗镇委镇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创新电动自行车充放的基层治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就在上个月,这一做法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规范集中停放充电
电动自行车停放的问题,曾一直是高埗村两委干部心中的一根“刺”。原来,高埗村出租屋林立,聚集了大量周边工厂的务工人员,而电动自行车则是租户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稍潭小区70多间出租屋,聚集超过100台电动自行车。”高埗村党工委书记莫景光介绍,按整村来算,高埗村有电动车将近4000台。根据消防部门统计,高埗镇电动车火灾起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及违规充电已成为镇火灾事故的“高风险点”,给社会安全带来了隐患。
为此,去年,高埗镇以稍潭小区为试点,探索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放的基层管理新模式。他们把目光聚焦在出租屋首层、出租屋屋前屋后或人行道、村委会物业铺位、街头巷尾闲置空地,村投资建设四种集中充放点,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
记者走访时发现,高埗村在出租屋首层、村委会物业铺位、街头巷尾闲置空打造的站点,兼顾充电与停放的功能。在此类站点内,安装了悬挂式灭火器、“猫眼”监控,做好防盗与防火监控,数字化管理充放点。室内张贴了各类安全用电的提示标语,切实居民保障用电安全。
此外,在出租屋屋前屋后或人行道中,则划定为电动车停放车位,预防室内火灾的发生。
充电4小时仅需1毛钱
“有了集中充电站与停放点,安全系数高,晚上睡得也安稳。”孙宗杰是稍潭小区2栋出租楼的二手房东。
自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推进以来,他积极响应,在出租屋一楼腾置出独立房间,专门用于出租屋内10余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与集中充电。孙宗杰所在的出租屋,是首批完成建设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放之一。
莫景光介绍,首批完成集中充电点建设的出租屋无需支付充电设备、消防设施等费用,由村组补贴支付。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已建成充电棚3个,出租屋室内停放点1个,村小组物业商铺室内停放点1个。
“集中充电停放点建好了,还要引导居民积极使用。” 莫景光透露,集中充电停放点目前处于推广阶段,居民给电动车充电4个小时,只需支付1角钱。居民用手机扫描停放点前的二维码,即可按指引进行充电、结账付费。孙宗杰说,电动车隔离存放,充电更加安全,住户也很支持这项工作。
建成停放放点151处
2019年12月12日,东莞市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治理工作现场会在高埗举行,电动自行车治理的“稍潭经验”再次亮相。会议指出,高埗镇在全市率先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放点的做法颇具地方特色,值得推广。
实际上,“稍潭经验”已经在高埗各村得到传播。去年,高埗以举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巡回示范村现场会为抓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综合治理有机结合。示范村现场会第十五场走进高埗村稍潭社区,全面梳理展示了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新路径,由此激发起全镇上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从源头上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问题。
截至2019年12月30日,全镇已建成电动自行车充放点151处,其中工厂企业、物业小区、商市场共102处,各村(社区)49处。按照规划,高埗正在规划建设的电动自行车充放点49个,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在全镇各村(社区)、工厂企业等场所建成200个电动自行车充放点,满足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有效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
【记者手记】
激活基层创新“一池春水”
从举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巡回示范村现场会,到创新建立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放点,回顾过去一年,高埗在人居环境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涌现了诸多创新做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可供复制与推广的经验,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基层是蓝图转化成现实的最后一道关卡,基层要大胆探索适合地方实际、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鼓励基层实践探索,才能不断推进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去年来,高埗结合实际展开探索,积极发挥试点的引领作用,带动全镇步伐一致向目标迈进。正是因为对这些试点,激活了高埗基层创新“一池春水”。
全媒体记者 赖婉莹 通讯员 邱发平/文
高埗供图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