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网站有形式主义的影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公布全国网站普查结果,并关停上移存在严重问题的网站。
政府网站是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世界向公众打开的一扇窗户,它不仅是政府职能在信息平面上的呈现,更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特殊通道。网站的信息直观与否、线上服务操作畅通与否,是公众判定网站服务质量好坏,并进而判定服务品质优劣的凭据。可以说,政府网站关联着政府形象。我国的政府网站从最初以单纯的信息呈现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提供流程化的办事指南,最后形成以不断强化公民参与意识、不断提升网站服务体验为前提的综合性、服务型的便民网站。这一变化首先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深层次的则是我们党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自我超越的方向使然。党和政府的利民宗旨必然推动政府网站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但由于地区性差异的存在,某些地方政府网站的建设并未跟上理念的发展。导致现实和理念分离的原因不少,但不可否认与这些地方相关部门不重视网络技术的学习应用、满足于形式主义的网站建设有关,最常见的情况是,部分僵尸网站仅仅满足于单向展示自身基本信息。如《通报》指出,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政府网站存在大量“旧稿新发”的情况。为何只有“旧稿”?无疑是因为网站的运营方将网站等同于“公告栏”;为何还瞒天过海地“新发”?无疑是打着形式主义的侥幸心理。
绝大部分僵尸网站背后都有形式主义的影子。《通报》指出:“一些网站便捷性、实用性亟待提升。”具体表现为:办事表格、服务链接无法使用;申报、查询等办事服务指南缺失;互动功能缺乏等。网页信息的组织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上,网页逻辑具体表现于不同信息整合的结构和层次。政府网站便民服务的基本形式,是提供相应的服务、解决群众特殊的困难,而形式主义的僵尸网站,却适得其反。
关停上移存在严重问题的网站,并非简单的行政指令。《通报》反对形式主义的作风,是希望将互联网工具整合到信息时代政府形象建设的大工程中,即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要求,推进网站的持续发展。换句话说,按照形式主义的网站建设思路,网页结构是政府职能机械的影射和反映,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需要对网站信息进行独立的提炼和加工。这是大数据发展的现实要求,因为未经有效整理的信息往往也不堪使用。网络数据往往通过数据库来进行管理,将问题网站集中上移,正可以此为契机,将其纳入整个数据库中,使之得到活化。
无可否认,由于现实中政务处理多是分工细密的繁杂活计,形式化的网站建设难免会出现信息重叠冗余的现象。以提纲挈领的改革对其实施整顿,并不会覆盖、消除旧有的信息,而是以更简洁的形式来替换它,实现资源优化重构。无论是广东、四川等省逐步建立起来的技术监测、群众监督、绩效考核等多管齐下的网站监管模式,还是江苏、安徽等省利用门户网站对分散资源进行整合迁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模式,要提高政府网站管理服务水平,“集约化建设”是当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