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商品”别只是价格高

20.04.2016  10:03

  本报19日报道,记者走访梅城多家超市和商店发现,儿童牙刷的品种非常多,进口的、国产的都有,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的注明了GB30002标准,有的注明的是GB19342标准,有的则找不到任何标准。

  贴上“儿童概念”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是身价倍涨,说到底,不少“儿童商品”是商家营销的噱头罢了。

  商家主打“儿童概念”商品,完全是应了“孩子的钱最好赚”这句老话。平心而论,儿童体质与成人大相径庭,对一些食品、气味等很敏感,开发适合儿童健康的“专属品”,很有必要,也值得鼓励。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诸如儿童酱油、儿童面条、儿童榨菜,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一些商家不仅违规使用添加剂,而且大搞概念性炒作,名头五花八门,包装别出心裁,再加之天花乱坠的吹嘘,着实令家长们摸不着头脑。

  “儿童商品”大行其道,迎合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但酱油就是酱油、榨菜就是榨菜,吹得再神也改不了本性,何况这些所谓的“儿童专用”与成人商品无太大区别,甚至有些配料还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副作用。因此,面对眼花缭乱的“功效”宣传,消费者还是理性一点为好,务必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回过头来看,“儿童商品”能够麻痹甚至“绑架”消费者,也暴露出市场监管的缺位。一方面,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我国没有专门的商品标准要求,也未出台明确的“儿童食品”定义,这无形中给了商家趁机炒作牟利的空间;另一方面,儿童虽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但对这类商品的质量监督,不但没搞特殊对待,反而处于空白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儿童商品,市场管理部门应当用制度和行动“去伪存真”,加强日常巡逻和监督,不能再让一些不法商家乱“吆喝”,无论是标准制定,还是质量问题,都不能再游离于监管之外了。

  ■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