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妇儿工委依托儿童安全公益广告营造儿童安全成长社会环境

02.09.2014  17:15

  为认真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广东省妇儿工委与省广电局等机构合作,精心制作了4则儿童安全公益广告。广告分别以儿童独处、交通安全、防拐骗和防性侵为主要内容,以明朗清新的视觉效果、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为表现形式,营造了关爱儿童、保护儿童人身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积极筹备,精益求精,高质量制作儿童安全宣传公益广告
  省妇儿工委办领导高度重视,牵头制定了一个系统长期的宣传方案。主持召开了儿童公益广告创作、修改、审定等三场座谈会,主动邀请省法院、省教育厅、省公安厅、团省委、省妇联、《孩子》杂志社等单位有关专家及部分小学校长和家长代表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共同探索,细致研究每个卡通造型,细心推敲每句旁白,务求形象生动、语句简洁。每次修改均通过不同方式征求各方意见,凝聚广泛共识,多易其稿,最终敲定公益广告的宣传主题、创意设计和表现形式。
  二、全面覆盖,广泛发动,多渠道播放儿童安全宣传公益广告
  为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省妇儿工委领导通过努力争取,从1月开始连续3个月在黄金时段广东卫视6:30新闻节目前后滚动播放,好评如潮。省妇儿工委与省教育厅联合发文,要求各地迅速做好组织发动收看工作。通过短信、学校广播、社区宣传栏等及时告知本地区相关单位及有关人员收看,通过安全教育课、主题班(队)会、团队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幼儿观看讨论;积极主动协调本地区广电部门,利用当地电视台资源,选择适宜时间段连续滚动播放。为扩大宣传普及面,省妇儿工委免费印制发放3万张儿童安全公益广告光盘给全省中小学校、幼儿园,提高幼儿、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各地也纷纷上报组织观看和播放情况,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暑假期间,省妇儿工委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于7月21日至9月14日期间,每天在广州所有地铁线路、APM线已开通站台、站厅及车厢视频媒体滚动播放15秒儿童安全公益广告16次。另外,还将儿童安全公益广告制成图文版本在中小学校广为宣传,努力构建立体宣传格局,全力营造儿童安全成长的社会氛围。
  三、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创新形式宣传儿童安全保护知识
  深圳市广电集团全部8个频道,每天4次滚动播放儿童安全公益广告;印发1000册包括儿童与食品、交通、网络、体验模式、伤亡、视力和“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等7个领域15万字的《深圳市儿童安全研究报告》,供成员单位学习及决策参考。中山市各镇(区)妇联在“三八”妇女节、“5·15”国际家庭日、母亲节、父亲节、“六一”儿童节、暑假等重要节假日期间集中滚动播放儿童安全公益广告;印制1万份《流动儿童及家长信息手册》发放给各镇区的低收费民办学校;同时推进《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工作,为在中山居住、学习的流动儿童办理“身份证”。东莞市将儿童安全融入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在家庭教育大讲堂讲座中插播儿童安全宣传片,累计受惠人次达30万;与电视台紧密合作,参与制作、直播有关儿童成长保护类节目34期;有针对性开展“快乐一夏”暑期儿童户外安全宣传活动。茂名市举办以儿童防溺水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安全知识宣传行活动,生动讲解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雷电、防食物中毒、防性侵、防邪教、防拐骗和应急避险等安全知识,辐射影响活动所到地区近3万户家庭提高对暑期儿童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河源市去年连续一整年在公交车上播放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宣传片。佛山市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信息网首页设置弹窗播放公益广告,同时把网站链接通过Q群广而告之,方便大家浏览观看。汕尾、清远等市也充分利用校讯通、企信通、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等平台宣传发动大家收看儿童安全公益广告。江门市还通过江门政务网、妇女网及江门市妇联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儿童安全公益广告。
  四、举一反三,齐抓共管,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儿童安全保护力度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主动发挥其职能优势,围绕儿童安全公益广告的4方面内容对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做好儿童独处情况摸底工作。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活动情况的跟踪力度。二是加强对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对学生上、放学行走路段以及校车行驶路线路况进行彻底排查,将存在的交通隐患做好记录,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存在隐患进行治理。邀请交警或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三是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门编制《校园安全读本》,教会学生各类防拐、防骗技能,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外活动行为。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四是切实抓好学生自我防范教育,做好防性侵工作。教育学生正确的交友方式,不受物质、金钱引诱,学会各类自我防范技能。从人防、技防、物防三方面加强对住宿学校的安全防范管理,落实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省妇儿工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