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刘汉元:发展智慧农业需建立大数据平台

14.03.2016  12:48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 

  “大数据与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刘汉元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基于土地、气象、环境等行业数据和生产、市场、流通等领域信息的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促进智慧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刘汉元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通过综合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实时记录分析农业种养、流通过程的动态变化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依据数据分析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促进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分散经营和生产模式,使得市场竞争参与者对信息的依赖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刘汉元看来,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早在2012年,在国际经济持续不振、需求不断减少、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的罗非鱼产量却大幅增长,广大养殖户遭受巨大损失。刘汉元说,农业生产者无法获知需求的变化而盲目生产,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权威性、预测性和信用约束功能的行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和统一的市场供需信息平台。

  刘汉元介绍道,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养殖户可通过养殖投入、天气、污染等综合数据,预测产品价格和走势。

  “通过实时收集气候、土壤、水、空气质量、作物生长、鱼禽畜生长,甚至是设备和劳动力的成本及可用性方面的数据,并进行预测分析,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决策支撑。”他说。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要在各行业中走在前列。”刘汉元建议,农业等相关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各领域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户,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助推智慧农业发展。

  在他看来,依据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划分,农业大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土地、气象、生物资源数据和污染、灾害数据等。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应是高度‘智能挖掘’与高度‘傻瓜应用’相集成的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平台,并以此为依托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与指导。”刘汉元表示,以此可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信息资源整合难题和“最后一公里”信息进村入户难题。

  如何利用大数据平台服务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他举例道,如产前可根据历史需求进行预测,指导科学生产;产中进行动态监控,实现病虫害预警,通过智能养殖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产后提供价格行情信息及市场趋势预测、产品溯源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细分领域、多个生产环节和多个数据来源,极具复杂性和系统性,刘汉元建议,要建立我国农业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机制。“做好数据资源整合,统一农业大数据标准,并引入各方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刘汉元提醒,同时也需为农业供应网络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独立的、以大数据为手段的、值得信赖并且安全的平台,让他们在认同智慧农业理念的前提下,能够互惠互利地汇总、分享和交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