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停车黑市价动辄每月千元 车主求“涨”至500元

14.07.2014  08:43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牟晓翼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晓嘉 徐利欣 张亮 牟晓翼

下月起实施的停车场调价方案多方不讨好,有人担心付出大增,有人则忧标准成空谈……

上周,广州市优化调整停车场差别化收费方案正式出台(8月1日起实施),随即引起一片质疑之声:二、三类地区收费标准虽然维持现状不变,但“略有微调”的一类地区范围大幅扩大,受影响车主以数十万计;另一方面,备受关注的一类住宅地区室内车位月保费名义上“”一百元,至500元/月的标准。但期盼“明涨暗降”、对黑市价深恶痛绝的车主疾呼:“我们这月保早就是1200元了,物价局,你能‘涨’到500元吗!?

针对一类地区商业车位价格飙升,而周边内街内巷停车场仍“物美价廉”的情况,新快报记者走访市中心北京路、中华广场和天河城周边三大商业旺地,为车主整理出一份省钱停车小贴士。

车主:商业车位若暴涨宁愿打车逛街

位于海珠区江燕路的燕汇广场是附近不少居民平时逛街吃饭的首选之地,新方案执行后,该广场的停车场收费标准将由原来的二类“升级”为一类,每小时收费最高可涨12元。有前来逛街的市民就直言,如果涨价,以后宁愿打车来逛街。

该商场的停车场按照二类商业停车场收费标准执行,白天每小时收费8元。而按照新方案,该区域未来停车场白天每小时收费将最高涨至20元,比原来上涨12元之多。经常前来商场购物的李阿姨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商场内的超市有购物满40元就可以免费停车两小时的优惠,因此虽然自己每次来都选择开车,就算停车超过2小时,也仅需补缴几块钱。“但如果一下子涨到20元,那我就情愿打车了。打车来最多也就10块钱,我也不敢保证我每次都能在2小时内逛完,万一超时了停车费比打车费还贵。

由于工作原因需经常到商场附近的陆先生也是停车场常客,每个月算下来平均要停十次左右,每次一般不超过1小时。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他一个月的停车费不足100元就可以搞掂,但涨价后一个月最少要200块,翻了一倍有多。

商场:先做市场调研再决定涨价与否

燕汇广场管理方一名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还未收到调整收费的正式通知。“我们从2009年起就一直执行二类标准,如果调整为一类,对我们还是会有较大影响。”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商场实行的是购物即可免费停车两小时的政策,算起来商场也仅需要让利16元,但调整为一类收费标准的话,2小时的停车费就要40元之多,“一方面我们的收益会减少,另一方面对没有购物的顾客来说压力也会增大,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开车或者直接不来,客流说不定会减少”。

该名负责人表示,未收到正式通知之前,商场仍会按照原先的收费标准收费,“如果真的要做调整,我们也会先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

新住宅限价“若能执行就好了

一些一类住宅区月保收费早已超1000元,有业主担心新标准系空谈

天河区的东洲大厦地下停车场属一类住宅区,但是目前月保收费却已经飙升到1200元。住户宋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月保收费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了1000元,且一直高居不下,“停车场是开发商收费的,具体收费按照什么标准我们也不大清楚。我一直觉得收费过高,住了几年都没有把车停在地下停车场,一般都停在旁边的露天停车场。”他直言,按照物价局公布的收费标准,该大厦应该是属于一类住宅地区,但是目前的收费显然已经高过官方标准太多,“若能执行就好了”。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中心城区多数住宅小区地下月保车位一位难求,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始蓬勃发展之时,地下车位产权可租可卖,开发商、物管公司和业主三大群体均有染指车位产权。这一现象虽然随着日后的规定被明令禁止,但之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却无法解决,反而随着房产价值飙升,也成为投资一大热点。面对普遍上千元而且还“有价无市”的一类住宅地下车位,众多车主有苦难言,纷纷质疑新方案的500元标准根本就是空谈,不可能执行下去。有车主网上发帖:物价局,你能“”到500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