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白内障患儿长出新晶状体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发现眼球的晶状体上存在内源性的干细胞,并利用这种干细胞在原位再生出透明的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这一重大成果3月9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
发现眼球晶状体边缘存在内源性干细胞
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是切除病变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但这一技术并不建议用于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刘奕志介绍,2岁以内的幼儿眼球还未发育完全,而人工晶体都是统一的规格大小,不适合幼儿的眼球。“即使勉强适合,患儿眼球会逐渐长大,人工晶状体也变得不匹配。”此外,接受了人工晶体植入的患儿术后易发生炎症和其他并发症。
刘奕志的团队发现,其实眼球的晶状体边缘存在着内源性的干细胞,可以不断分化生长成晶状体细胞,并成功在体外培养出了透明的类晶状体。这一成果使得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成晶状体成为了可能。
“在传统的白内障手术中,需要切开6×6毫米大小的切口,晶状体囊袋破口较大,使得内源性干细胞受到了损伤,无法再生成晶状体。”刘奕志介绍。于是,他们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超微创的白内障术式,只切开1毫米的切口,小心地将病变的白内障晶体清除而不伤害晶状体囊袋,保护了利于细胞生长的基底膜和再生微环境,这样干细胞就可以自然生长出新的晶状体。
试验
患者眼中都再生出透明的双凸晶状体
团队先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成功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接着应用于12例幼儿的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成功。接受新手术治疗的12名婴幼儿并发症较少,康复更快,3个月后所有患者眼睛中都再生出了透明的双凸晶状体。
刘奕志透露,目前这项新手术已经在临床开展,并成功实施了数百例。“患儿越小再生能力越强,快的话半年后就可以长出一半晶状体。2岁之后如果长得不好,也可以再植入人工晶体。”
这一技术能否应用于老年性白内障?刘奕志介绍,因为老年人晶状体较硬,微创小口难以清除病变组织,且老年人的干细胞活性较差,生长较慢,所以老年性白内障还是更适合植入人工晶体。
虽然在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刘奕志指出,这一成果的重大意义并不限于视觉的修复。“人体组织缺失后往往不能再生,只能用异体组织或人工器官替代,但异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而人工器官则缺乏活性。”他表示,人类一直梦想着有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如今在晶状体上首次得到了实现,这一成果将开辟再生医学利用人自身的干细胞进行转化的研究新方向。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体病变组织器官经手术切除以后,也能利用自身干细胞重新长出一个健康的组织器官。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通讯员 魏春福 王永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