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先锋”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为东莞企业降本增效
制图/杨智宏
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上,松山湖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展台。(资料图 郑志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因为插上云计算的翅膀,一家企业的信息化成本降低了60%。在东莞,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企业因为云计算而降本增效。
神秘的云计算不是飘在云端,而是在莞邑大地开花结果,成为推动莞企转型发展的新助推器。在这一过程中,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被认为是先锋。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军云计算的探路者,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因研发出云支撑平台,一举打破国外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垄断,为莞企节省6成信息化硬件投入。不仅如此,作为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它率先向孵化器转型,孵化近180家企业,已经有20多家企业“毕业”。
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季统凯看来,中心的成功与党组织的引领、凝聚作用密不可分,五年来,中科院云计算中心8个研发部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力量,拿下了一个接一个国家和省市关键项目,也荣获了无数荣誉资质。从自身创新,到带动一批企业创新,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先锋”的真正内涵。
探路云计算 为千家莞企降本增效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云计算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飘于云端,好看但并不真实。
“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不了解,总觉得是很神秘的东西”,但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军云计算的探路者,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却将云计算从云端请到了大地上,回忆起中心创办初期,季统凯依然记忆犹新。
创业期间总是筚路蓝缕,特别是创新成果如何体现在一个个项目上?党员带头冲在了前面。据介绍,在创新研发过程中,党总支部积极引领党员技术攻关、攻坚克难、努力突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该中心以党员为骨干成立项目小组,开发出东莞市电子政务云平台,让130多个政府网站和业务系统、700多个政务职能实现了政务共享。
不过,真正让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开始为业界所熟知的是云计算技术为企业降本成本和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全球知名的覆铜板厂商,生益科技由于采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开发出的工业云,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之后,整个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硬件 投资 就减少了60%的成本。
生益科技不是孤例。目前,在东莞1000多家企业也应用了该中心工业云等产品,效果明显。
转型孵化器
20多家孵化企业已“毕业”
国云科技、中科遥感、申海数据……在云计算中心,一个走廊两边墙上满满都是IT企业LOGO。这些都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正在孵化的企业。在这里,创业团队可以享受国内一流的软硬件服务,特别是互联网项目,云主机、云存储等IT资源的弹性需求触手可及。
“上到党中央和国家、下到省里的要求,党总支部都要能快速反应、落实,这个孵化器,正是我们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成果,也是在落实省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的指示。”季统凯对此充满自豪。
截至目前,该中心入驻企业已达179家,在孵企业总市值高达50亿;与其他机构合作构建了规模超百亿元 基金 联盟,其中已经运作5只基金,总规模17.5亿元;先后被认定为“科技部火炬中心众创空间”、“广东省首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等。
“我们已经有20多家企业‘毕业’,也就是年营业额达到500万,或者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这些企业刚进来时一般都只有几个人团队、营业额几十万甚至是零。”季统凯称。
引进创新队伍
党员带头攻坚创下数个国内第一
“创新智力支撑和创新科研能力,关键在人才,我们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的实际需要,引进和培育了一支以党员为骨干,学历高、年纪轻、有活力的创新队伍。”在季统凯看来,这也是该中心能不断取得各项成就的主要原因。
2011年,中科院首次与地方政府——东莞市共建了这一大型云计算研发机构,成为国内首个拥有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在汇聚中科院精兵强将后,该中心在电子所、遥感所、自动化所等8个研发部门分别设立了党支部,增强了创新研发的战斗堡垒力量。从此,该中心朝着中国领先云智慧城市服务商的目标迈进,承担了各领域云计算关键研发项目。
五年来,中心一批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日益突出。例如,该中心遥感所的带头人、党员萧畅成,就带领团队率先把云计算技术应用至遥感领域。下属企业国云科技法务经理谢红,则力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在她的努力下,2014年7月,国云科技成为全国信息行业第一、广东省首家获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通过的企业。一年后通过复审,又在全国100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审核机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的4家示范企业之一。
季统凯。(记者 郑志波 摄)
对话
季统凯:
做科研得学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记者:接下来云计算中心如何发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
季统凯:今年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第五个年头,我们的发展思路其实已经非常清晰,包括顶层设计、实施纲要、空间规划这些。首先,是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让“云智孵化、云富基金、资源共效”三驾马车齐驱,例如我们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省200多家孵化器、18000多家在孵企业的云端虚拟孵化平台,与 金融 、投资、法律等44家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实现全天候跨区域服务;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培育有重要市场冲击力和创新显示度的人才、产品和企业,总之,坚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骨干、打造一批创新载体、研发出一批创新项目。
记者:在科研工作中该如何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
季统凯:要让这些思路贯彻下去,党的引领、凝聚作用不可少,我们会通过专题学习、讨论,以学促做。事实上,我们去年就集体到江西省井冈山革命老区培训学习。也是在那里,我们党员干部和科研骨干深深地感受到:做科研,就像当年中国共产党一样,有时也会遭遇坎坷,感觉前途渺茫,但那种革命意志、乐观情怀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我们缺乏和急需的。尤其我们这种搞基础科研的,更是要像革命先辈一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阵地,不然哪里有后来的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