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教授与诺奖得主集中解读 几分钟看懂2016两会

24.03.2016  13:53

原标题: 光华教授与诺奖得主集中解读 几分钟看懂2016两会

   备受瞩目的2016年全国“两会”已于近日落下帷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蓝图。如何解读两会释放出的信号?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进行战略布局,为未来做准备?北大光华教授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您集中解读。

  本期撰稿:赵玮璇、魏冬 编辑:修一

  3月21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6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刘俏教授、姜国华教授、陈玉宇教授,以及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A. Pissarides教授作为嘉宾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稳定、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解读两会热点,分析经济形势。

   三个“不是”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

  蔡洪滨教授首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行了深入解读。他提出,未来我国经济工作、经济政策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概念至关重要。

  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纠正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一些错误认识和概念。对此,蔡洪滨教授提出了三个“不是”。

  首先,应强调供给侧不是短期的总需求调控。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被诊断为“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失衡: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而内需不足又表现为投资过多,消费不足。但是,中国经济所谓“消费过低,投资过高”的失衡是一个严重的误判,完全是中国GDP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与其它国家的差异造成的,而不是中国经济内在的问题。而且,将三驾马车的“再平衡”等同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混淆了短期需求调节和长期经济增长,是一个基本概念的错误。

  其次,强调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结构性调整。结构调整的概念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概念,其做法往往是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的运行,长期来讲危害很大。如果我们想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就必须放弃结构调整的这种思路和做法,强调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结构性调整。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经济学"。中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供给经济学”在中国的一个翻版,其内涵要广阔得多。

  在纠正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后,蔡教授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市场微观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夯实长期增长的基础,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要依靠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改革教育体制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如何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Christopher Pissarides教授则主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这一议题,从“农村地区户口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工业创新”这两个方面,分享了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一些想法。

  首先,Pissarides教授肯定了中国在过去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改革以及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他也提出中国经济仍然存在问题并通过相关数据说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Pissarides教授认为 中国结构性改革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提升和改善劳动生产率。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等措施,使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使农业劳动力转向工业以及服务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只占整个经济生产力的25%,如果能把农业低效的劳动生产率转移到其他行业,那么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将得到可观的提升。 二是加大创新以及研发,这也是去年李克强总理所提到的“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

  为了使中国工业涌现出更多的新技术,中国必须要走在技术研发的前沿,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一味地吸取别人已有的科研成果。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有三个,即要具备良好的劳动力、投资以及优质的研发。Pissarides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已经有了足够的但不是最好的一些投资,最欠缺的就是优质的研发。针对这一结论,他指出,中国的投资应转向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技术领域中,加大科研的投入,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  

   刘俏:金融体系如何做“供给侧改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刘俏教授

  刘俏教授以《金融改革的本质》为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金融的本质是把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连接起来,连接过程应该是简单、直接、有效的。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对GDP的贡献比例过高,未来的标准应是从9%左右降至5%-6%。金融改革能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资本使用效率,或者说能不能提高生产率,这可能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中国金融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债务结构极其不合理,而且构建合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普遍缺失。继续靠需求侧的政策,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很难再产生效果。这可能意味着 中国经济在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转型要求,在于提升资本的使用效率。因此,中国需要优质的上市公司,需要一个能够识别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的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让资本市场起到优化整个国家金融结构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可能更多地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多项选择,降低融资成本。

  刘俏教授强调:金融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只有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过程中,信息才可以创造出来,资源的优化配置才可能真正实现。实现中国经济增长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是金融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也是金融改革的本质。

   姜国华:股市市场化不如菜市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姜国华教授

  姜国华教授以《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改革》为题发表了演讲,他从中国股市近20年的“俯卧撑”行情说起,认为中国的股价“上去后会下来,下来后会上去”,很难有真正的增长,这种现象所反映了资本市场监管深层问题: 我国股市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甚至不如菜市场”,一些所谓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实际上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他认为,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管、防止市场上的虚假披露行为,而不是通过对上市、退市以及股价的一些限制政策,替投资者做选择,要退出对上市公司的“背书”,把投资的选择权、定价权交还给投资者。保护投资者要讲科学的方法,

  姜教授建议,“给注册制一个时间表”,明确注册制的施行时间,加快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金融产品创新、投资者准入等方面给出明确的“手册”,实施备案制,放弃审批权。

   陈玉宇: 稳增长需改革劳动力市场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

  陈玉宇教授演讲主题为《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稳定》,他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发生的就是劳动生产率跟工资赛跑的故事,而由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无法跑赢工资增长,中国经济出现了宏观经济投资信心不足、技术研发没有动力、出口量与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等问题。最终,这使得我们面临着增长速度从高轨道下降到低轨道的现象,即不得不忍受只有5%、6%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 我们不仅仅要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还要从制造业内部的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这个过程将一直在未来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内持续。

  他认为:中国有必要在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方面,有更积极和更大力度的一揽子计划。同时,面临这些挑战,中国核心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中国需要一整套的劳动力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可能。

现场答疑

  紧随主题演讲,会议采用现场提问和微信提问的方式进入答疑环节,发言嘉宾与在场记者就供给侧改革、房市股市、战略新兴版、债转股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蔡洪滨教授认为,在中国现在房地产市场上,真正最火爆的部分并不是主体,同时,他们所占的资金跟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相比也非常有限,所以非常火爆的楼市并不能真正把资金从其他市场吸走,引起其他市场的变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前景,Christopher Pissarides教授指出,国际间普遍对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放缓保持悲观态度。但是,他个人认为这是没有任何的基础可言的。

  中国现在正在积极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还有方方面面的一些政策都给予他这种乐观的信念。这种悲观的态度,主要也是因为近期中国股市的波荡。所以,中国必须要对于中国的股市进行这种观念的纠正,其中一个主要的做法就是要通过政策更加的透明。对于战略性新兴板,姜国华教授表示,我们应该给融资方、投资方更多的训练,让他们自己互相认识,不应过多加以限制。最后,会议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