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且看今风舞古韵

19.05.2014  11:27


   光明日报头版5月18日报道 (记者 苏雁)在网上搜索江苏苏州平江路,一幅幅充满古城风韵和水乡情调的摄影作品,一篇篇描摹苏式美食和苏式风雅的长文短评,引人长思: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是什么让古城苏州仍旧保持原汁原味?

  “古城是历史遗存,也是生活场所。苏州古城,面积大,方圆14.2平方公里;人口多,有几十万现代人生活其中;文物古迹多,堪称巨大的综合博物馆;经济活动繁荣,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苏州古城保护与一般的文物保护有很大区别,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开放的理念、国际化的理念,与时俱进,有机更新,才能保证古城具有强劲生命力。”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的这番话,是对苏州古城保护30年实践的很好总结。

 

文化古城 重塑名胜神韵

 

  “建城2500多年,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成为苏州古城保护提档升级的新起点。”姑苏区委书记兼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翟晓声告诉记者,2012年10月,苏州市原平江、沧浪、金阊3个古城区合并成立姑苏区,被住建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这个重大调整,为苏州古城保护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实施扫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姑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景区保护规划》……一个个精心编制的规划,为古城保护定下了基调。星罗棋布的平江、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桃花坞、观前等历史文化片区,成为古城保护、整治和更新利用的着力点,撬动整个古城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桃花坞是明代大才子唐寅生活过的地方,他与沈周、文征明等在此共创了领袖群伦的吴门画派。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使这个地方更具盛名。但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却曾被苏州冷落,1.84平方公里的低洼地,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片区内部分古建筑、传统民居、古街老巷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10多年来,桃花坞的环境、交通、基础建设得到了不少改善,然而局部整治、单纯保护难以发挥桃花坞的文化资源优势。2010年2月,蒋宏坤实地调研后,提出了“整治环境、改善民生、传承文化、发展旅游”的基本指导思想。

  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桃花坞综合整治工程开始了。工程先从唐寅故居遗址、泰伯庙西街这两个知名度最高而环境问题最大的区域入手。最重要的一环是唐寅故居文化区,包含唐寅文化展示、非遗展示及商业配套等三部分,形成“一轴六组团”——一轴指唐寅坟双荷花池街,是整个唐寅故居文化区的主要功能轴线;六组团分别指唐寅故居遗址、唐寅祠、文昌阁、非遗文化展示馆、精品酒店及文化产业综合街区。记者日前在工程现场看到,往日被大杂院掩盖的双荷花池已经恢复了原来的妙曼身影,“一枝六朵花”逐步成型并缓缓开放。

  记者点评:苏州的美,既要体现传统的古韵之美,也要蕴含现代的变革之美,这是古城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保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宜居古城 升级苏式生活

 

  山塘街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主持开凿山塘河并在两岸筑堤而形成的,沿岸居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沈家水阁”是山塘河沿岸保存时间最长的一个水阁,已近百年,有“山塘第一水阁”的美称。74岁的沈松涛回忆,该水阁是其岳父年轻时建造的,如今一家四口住在屋内。闲暇时,沈松涛坐在窗前,听听广播里的评弹,看看开过的游船。但屋内,地板磨损严重,窗台也已褪色。

  “苏式生活,是苏州人与苏州城气息相通、天人合一的生活,没有了老苏州人,苏式生活就失去了鲜活劲!”苏州市市长周乃翔道出了很多老苏州人的心声,“但是,苏州古城如果仅有古城风貌,没有生活功能,也不会有持久活力。缺乏生活功能的古城,终将被人摒弃,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优化古城功能、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古城保护的重要目标。街巷整治、古建老宅修复、古城河道自流活水工程等,使古城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如今,众多游船经过时,中外游客都会对着两岸水阁争相拍照,记录苏州的水城生活。

  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山塘街的老居民最有发言权。为了保护修复成果,居民们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轮流守护在山塘河沿线。一些居民办起“山塘故事会”,讲述山塘历史人文。在老居民的指点下,手艺人“复活”了消失了几十年的玩具“摇老虎”,一面市就受到游客青睐。

  记者点评:苏州的美,不能只追求各地游客的口碑,而要让苏州人从内心感觉到生活之美。

 

活力古城 打造美丽产业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对虎丘景区的千年影响力和苏州旅游业的贡献,苏东坡的这句话无可替代。但是,随着历史更替,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虎丘地区功能布局混乱,整体环境与虎丘景区“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不相适应。

  2009年10月,刚到任一个月的蒋宏坤在国庆长假的第二天,走访了这个被居民戏谑为“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老大难地区,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决定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改造。虎丘核心区域规划方案,专门聘请了 华南理工大学 何镜堂院士团队策划设计。随着综合改造工程的实施,虎丘风景区周边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熠熠生辉。

  然而,仅仅满足于再现虎丘景区当年风姿,并不是当代苏州人的性格。他们血液里的爱美基因被创业激情点燃,培育了一个个美丽产业:精致苏绣、红木雕刻、苏作玉雕、手工旗袍……虎丘婚纱便是现代“苏作”产业响当当的代表。当全国各地的情侣和商户来到虎丘脚下追捧这片自发形成的美丽产业时,苏州市政府也开始筹划给这个美丽产业提档升级,虎丘婚纱城项目由此落定。

  回忆起初来乍到时的场景,2002年末在虎丘附近盘下一家门店做礼服生意的袁艳颇为感慨,“刚来时,附近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十家散铺从事婚纱经营”。今天,已开了3家门店仍难以满足发展需要,袁艳最期盼的是早些搬入新建的虎丘婚纱城。

  姑苏区政府也在打响这项美丽产业。2014年北京春夏时装发布会,专门为虎丘婚纱安排了一天专场展示;今年11月,苏州要举行全国性的中华品牌展,届时虎丘婚纱将准备自己的品牌专区,打造专属的婚纱产业品牌基地。

  记者点评:苏州的美,不能是一幅静态的风景画,而应该是充满活力和美的张力的动态作品,要让苏州的美通过苏州的美丽产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