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付危机集中出现 基金子公司风险多米诺推倒

18.08.2014  12:57
2011年11月16日,首家基金境内子公司的正式获批拉开了公募基金子公司成立的序幕。对于依靠通道业务发展已久的基金子公司,想要在短时间内转型发行主动管理型产品并非易事。

原标题: 兑付危机集中出现 基金子公司风险多米诺推倒

  2011年11月16日,首家基金境内子公司的正式获批拉开了公募基金子公司成立的序幕。此后,拥有万能牌照的基金子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短短20个月时间里,已有67家基金子公司诞生。不过, 风险随之堆积,今年5月财通资管就成了子公司首个兑付风险第一单,上周万家基金、金元惠理、华宸未来旗下三家子公司更是齐齐出事。基金子公司的多事之秋提前到来。

   兑付危机集中出现 基金子公司风控形同虚设

  上周,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资金惨遭第三方私募挪用的事件浮出水面,8亿元产品资金在公司眼皮底下被偷走,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近6亿元竟然被挪至金元惠理旗下子公司金元百利产品的账户上,而这一切原来是第三方私募设的一个局中局,在金元百利产品即将面临违约时,金元百利合作方吾思基金想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业内笑称一家私募玩了两家基金子公司。与此同时,金元百利和万家共赢也发出声明诉说自己的无辜。

  不过,“很傻很天真”的金元百利和万家共赢的声明并没有引来同情,反而让业内开始更多地质疑这两家公司风控体系的糟糕,“多达8亿元的资金如此轻而易举就被挪用,万家共赢对资金监管显然不严密,并且对于合作方私募基金的底细也没有足够的调查,显然只是个通道,这才给了私募公司挪用资金的可乘之机,而金元百利的项目已经存在违约兑付,更是无法逃脱风控措施不当的责任”。四川一位信托项目总监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万家共赢和金元百利出事的同时,华宸未来子公司的一个通道业务也出现了违约兑付,该资管计划规模高达3亿元,已经触发信托贷款提前到期的条件,目前正在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此外,今年5月财通基金子公司财通资产旗下的“光耀扬州·全球候鸟度假地资管计划”,也因光耀地产集团的倒闭陷入兑付危机。半年多的时间内四家基金子公司危机接连爆发,随之掀起了基金子公司很多项目中所隐藏的巨大风险。

  上述信托项目总监表示,从近期三家基金子公司违约兑付的产品来看,涉及的都是基建类,与房地产相关的项目,随着将来更多涉房产品项目兑付危机的加剧,想必一年以后基金子公司将迎来风险爆发期。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从2012年11月首批基金子公司成立,至今年6月底,共有67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子公司,管理资产达1.6万亿元,基金子公司整体存量业务规模接近2万亿元。让人惊叹的是,子公司规模扩张至万亿元关口不过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而公募基金业达到万亿元规模却足足花了八年多的时间。

  从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来看,以现有的67家基金子公司32.13亿元注册资本金总额1.6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计算,杠杆接近500倍。很多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大多在几十亿元以上,业务规模和注册资本是严格挂钩的。

   通道业务盲目扩张监管急刹车 仍有部分子公司绕道打“擦边球

  事实上,基金子公司规模扩张的捷径,便是业内所说的“万能”通道业务,“在今年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被叫停之前,超九成的子公司所做的都是通道业务,很少有子公司自己发行产品的,实际上通道业务收取的通道费并不高,有时能够低到万分之一左右,这与其承接的很多高风险的项目并不匹配”。格上理财分析师曹庆展表示。

  在基金子公司规模飙升之际,被视为万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究竟是怎样的模式,其中又存在怎样的风险呢?

  据了解,通道业务的模式对于基金子公司规模发展来说省力又简单,因为基金子公司并不是项目的发起方,通常是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手里有一个项目,然后银行或券商把这个项目再推荐给基金子公司,基金子公司只担当募资发行的角色,真正项目的主导方是发起项目的金融机构。也就是说,一旦产品出现违约,基金子公司一般很少承担直接责任。

  不过,基金子公司产品的高收益却十分诱人, 据华宝证券《2014金融产品年度报告》,基金子公司发售“类信托”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5%-13%,较高的融资成本也体现了产品背后较高的风险。

  由于基金子公司发展时间很短,不论是人员配备还是风控体系上都不够健全,大部分基金子公司都缺乏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往往在产品到期时才发现项目风险已经爆发。

  为防范风险,今年4月底监管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26号文”),叫停资金池和“一对多”通道业务。要求基金子公司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子公司不得通过一对多专户开展通道业务。

  “‘26号文’发放之后,对于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的约束还是有效果的,譬如我们公司此前代销融通资本的产品好多都是通道业务产品,但现在少了,并且现在金融机构找子公司做通道也没之前那么方便了。”北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表示。此外,财通基金子公司股票、债券等方面的部分一对多通道业务已经暂停。

  然而,对于依靠通道业务发展已久的基金子公司,想要在短时间内转型发行主动管理型产品并非易事。上述投资经理表示,如果转型成主动管理型,不仅在人力成本、风控成本上要加大投资,还充分考验着基金子公司项目投资水平。

  由此,很多基金子公司至今还依赖着通道业务,并想尽招数绕开监管条文。虽然目前监管层叫停了子公司一对多通道业务,但仍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将专户一对多业务包装成一对一的业务。北京一家私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不排除某些子公司通过有限合伙的形式将多个投资人的资金包装成一个投资主体,展开一对一的专户业务。

  对此,曹庆展指出,事实上,“26号文”中只是对一对多通道业务进行了叫停,但对于哪些运作方式属于一对多通道业务并没有详细说明,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厘定不清也会让很多子公司在后期通过别的方法绕道做通道或者资金池业务。并且,“26号文”只是一个加强风险管理的通知,并没有一些强制的执行细则出台,更多的还是看基金子公司风险控制的自觉性。

   子公司无刚性兑付 选择子公司投资还需审慎考量

  高收益往往是基金子公司吸引投资者的法宝,但高收益背后隐含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在花样种类繁多的基金子公司产品面前,评估项目的风险是选择投资前必做的一门功课。

  上述私募基金投资总监建议,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在考察基金子公司产品项目风险时,不会光看合同或者投资协议上的内容,这一点普通投资者也可借鉴,首先要看这个项目属于哪个行业,先从大的方向上评估,如最近房地产、基建行业风险较大,就需要尽量回避一些小地方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等。

  此外,要看借款方公司的资信状况。特别是在当前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偿债能力、资金归集能力很重要。

  与此同时,基金子公司虽然很多通道业务类似于信托,但相比信托而言,基金子公司没有刚性兑付,产品违约时也很容易导致合作方扯皮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平均每家子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到5000万元,管理规模却达到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一旦爆发信用风险,在兑付上完全无法自理。”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基金子公司没有像信托一样兜底的刚性兑付,因此考量基金子公司产品合同中的还款来源也很关键,一般而言,股权质押、债券质押的项目中都会设有抵押物作为还款来源,但投资者还需要再进一步核实一下抵押物的变现能力。拿股权质押而言,投资者需重点考察质押股权的市场价值。通常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股权流动性好,最容易变现,最受投资者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基金子公司的产品协议中会表明,产品项目具有第三方担保,但即便如此投资者也不应完全放心,因为有些担保方的资质不一定可信,投资者还需详细查明。与此同时,连带责任担保比一般担保对担保人具有更大的约束力,也对投资者有更大的偿付责任,投资者要注意区分担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