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全会报告解读:以点带面推动“十四五”开好局

30.01.2021  01:13

1月29日,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全会报告提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向“1+1+6”工作思路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十四五”开好局。

报告就推动“1+1+6”工作思路向纵深推进,重点对八方面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一是全面对接“双区”建设重大战略,在更高起点上重塑改革开放新优势。二是乘势而上把城市品质提升推向新的高度,更好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三是蹄疾步稳推动重大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强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四是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牵引带动全市创新生态整体提升。五是笃定心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六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发挥优势、把握机遇。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八是用心用情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延伸阅读】

关键词:改革开放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

在改革开放方面,报告提出,要全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大力度赋能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莞港澳台交流合作。

其中,在赋能外经贸高质量发展方面,报告提出,要以申请创建省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试验区为抓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引进更多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落户,支持外贸综合服务行业发展。要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要改革创新扶持外资企业转型的体制机制,精准实施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政策,推动外资企业加快总部化品牌化发展。

在莞港澳台交流合作方面,报告提出,要大力引进发展与我市先进制造紧密关联的港澳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与港澳台在公共产品服务方面的跨境合作,加快滨海湾青创城、常平“香港城”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创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以更大力度引进培育台资优势产业集群。

关键词:城市品质

高标准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

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报告提出,要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城市更新为主战场加大拓空间力度,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久久为功做好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下大功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报告提出,要高标准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加快魅力小城和优质生活圈项目建设进度。在虎门高铁站TOD高水平实质性动工的基础上,加快启动更多TOD、TID项目建设。

要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路网建设,下大力气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交通综合治理。加快推动城市大脑和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推广“标准地出让

在拓空间方面,报告提出,要深入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取得更大突破,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打造新型产业社区。推广“标准地出让”等高效供地方式,深化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拓展,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增资扩产等用地需求。推广石马河流域治理平衡模式,加快推进其余流域的土地收储整备前期工作。

在乡村振兴方面,报告提出,要深化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建成第二批3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谋划创建70个特色精品村。要大力实施村(社区)品质改造提升、精细化管理示范等工程,持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大力规范农房建设管理。

力争年内全部黑臭水体消除劣Ⅴ类

在污染防治方面,报告提出,要做实河湖长制,着力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持续推进雨污分流,确保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力争年内全部黑臭水体、70%内河涌消除劣Ⅴ类。加大力度整治城市易涝问题,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好万里碧道、休闲公园、生态驿站等,打造更多像华阳湖一样具有生态震撼力的美丽河湖、湿地公园。

关键词:重大平台

蹄疾步稳推进建设再提升

近年来,东莞市推动各大平台空间格局加速构建,正从全面起势加快转入提速突破的发展新阶段。报告提出,接下来,既要保持从容开发的定力,又要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蹄疾而步稳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再提升。

松山湖:要加快完善松山湖科学城的城市功能,抓好产业体系发展和城市品质双提升,加快实现由“”到“”的深刻转变,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品质产业新城。要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改革联动,力争在科技产业创新、营商环境优化、功能区统筹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滨海湾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全力推动滨海湾新区打造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纳入自贸区扩区范围,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发展的“湾区样本”“未来城市”形象标杆片区。要积极打造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

水乡功能区:要深入推进统筹发展,主动对接广州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彰显水生态震撼力,高品质建设水乡新城核心区,打造大湾区全面深度合作先导区。要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改革和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改革。

银瓶合作创新区:要聚焦科技产业转化和成长型企业集聚,高质量建设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打造粤港澳生态发展创新区和产城人山水融合示范城。要围绕推进镇企深度合作、深化深莞惠联动、加快绿色发展等领域,探索新经验新机制。

南部各镇:要大力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要率先争取复制推广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报告提出,东莞将大力支持银瓶合作创新区和水乡功能区申报省级高新区。要求各重大平台、各级各有关部门集中资源、全速推进,畅通重大平台项目“绿色通道”,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倾斜。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平台战略项目实施和基础工程布局。要有力推动重大平台与周边地区“手拉手”融合发展。

关键词:松山湖科学城

尽快推动首批项目建设

报告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牵引带动全市创新生态整体提升。要高水平确定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要加快对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落实与中科院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加快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立项,争取正式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要尽快推动首批项目建设,强化与光明科学城的互联互通,加快完善科学城生产生活配套功能。

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发展体系,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东莞路径”,探索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挂帅”机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报告提出,要支持大科学装置、高校和实验室机构化、成建制引进顶尖科研团队,优化实施东莞市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加力推动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创新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

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在补短板锻长板方面,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厚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发展优势,重点推动新一代通信设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等集聚发展,着力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要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大力开展“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计划”,以更大力度定向招商精准招商。要紧紧扭住产业链核心和产业集群龙头,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报告提出,要以新体制新机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发展培育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加快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实现明显增长。要以超常规力度在基地内实施创新投融资、产业用地、招商引资、资金、人才等综合配套改革,促进高端产业要素加快集聚。要深度参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时,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关键词:扩大内需 

构建企业内销服务快速响应机制

报告提出,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加快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构建企业内销服务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加大出口产品转内销扶持力度,实施“东莞制造”品牌提升计划,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渠道协同,积极拓展内销新渠道。

力争今年市重大项目投资突破1000亿元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等领域投资,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电力能源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持续巩固提升为投资“松绑”的改革成效,继续大力吸引先进制造业投资,推动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积极争取将东莞优质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项目清单,力争今年市重大项目投资突破1000亿元。坚决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同时,要深挖潜力激发市内消费,软硬并举畅通流通体系。

文字:林朝丰 李金健

摄影:程永强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