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09.09.2014  11:23

  富有本土特色的东莞原创文艺精品女子群舞《墨韵》。 (记者程永强 摄)

  日渐浓厚的东莞社会阅读氛围。 (记者 郑连龙 摄)

  在全国广受好评的东莞原创音乐剧《钢的琴》。 (本报资料图)

   东莞时间网讯 创建无止境。继去年我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的验收,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日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的行动指南——《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及《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1 4”政策文件正式出台,这也为推进我市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明了方向。

  8月1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1 4”政策文件。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会上强调,创建工作要突出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因此考核内容要兼顾软、硬指标。同时,公共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结合镇街的实际,突出各地文化特色,让创建的过程成为以文化人的过程。

  与此同时,《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按常住人口计算,不含室外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标准,人均藏书达到1.2册以上,打造全省、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有1-2个镇街成为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有3-5个项目成为全省、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关键词】绩效评估

  辖区居民人均

  到馆次数等纳入评估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提高的现实状况,《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指出,应坚持效能导向原则,直面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基层设施利用率偏低、资金投入方式单一、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和工作机制,破解难题、提升效能。

  《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评估的内容,对涉及巿直属文化服务单位、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巿级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活动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场地设施免费开放情况、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供情况、辖区居民人均到馆次数、不同群体对服务的满意度等内容。

   【亮点解析】

  具体评估结果

  将在全市进行通报

  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专业机构和基层群众代表参与具体评估工作;科学制订适用于不同对象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政府主导、专业配合、社会监督、群众参与、根据每年的重点工作确定评估项目,通过招标形式委托第三方具体承担评估工作;有利于保证评估的规范有序,客观公正,进而得出积极有效的评估结果。

  最为关键的是,评估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对评估成绩优秀的镇(街)、单位、机构或活动项目向社会进行通报;对评估成绩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对效益不理想的活动项目进行调整;评估等次连续两年为“”或“”的镇(街)、单位、机构或活动项目负责单位,要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项分析,并制定整改方案及措施报市创建办,有效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合理应用,保证其发挥应有的效用,不至于流于形式、表面。

   【业内视点】

  评估的关键是

  指标的选择、设计和研发

  受访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专家委员会委员毛少莹

  在毛少莹看来,东莞专门出台一个绩效评估政策——《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领先、比较先进的。

  毛少莹认为,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不同的评估对象来说,需进行不同的指标设计,分步实施,不宜操之过急。指标设计需要分步开发,最好先试点,尝试性地来做,“先设计出一些具体的指标,动态的来看其是否完善,合不合适,与东莞的情况吻不吻合。如果做得好的话,是可以积累很多的经验的。”毛少莹指出,绩效评估的关键是指标的选择、设计和研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外,评估结果的应用同样重要,需要让评估结果迅速起到纠正现实问题的效用。

   【关键词】社会化发展

  “非禁即入

  全面放开各个领域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精神,《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提出坚持社会参与的原则,要求改革政府文化行政方式,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文化组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公平竞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率先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格局。

  《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非禁即入”原则,全面开放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平台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生产、特色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化发展。

   【亮点解析】

  逐步扩大政府购买

  服务的投入

  各种社会力量可以结合各自特点,自主选择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政府重点对采用建立组织、兴办实体、资助捐赠、自办文化、共建共享、志愿服务、反馈评估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给予政策扶持,这很好地为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明了方向,利于其发挥所长。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杠杆,培育和扶持社会文化服务组织,逐步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水平。对广大社会文化服务组织来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既可以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可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激活各类社会文化服务组织的活力。

   【业内视点】

  营造公平、有序的 竞争环境

  受访者:东莞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罗建云

  “《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的出台确实为众多文化传播企业带来福音,这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我们也能在《办法》的规范指引下,将企业做得更好。”罗建云认为,非禁即入,全面开放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对社会文化组织而言,无疑是个“福音”,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然而,各类社会组织、社会资本蜂拥而至后,势必带来激烈的竞争。因此,罗建云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保证各个市场主体可以平等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中去。

  其实,东莞已经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如引入市内具备演出资质的文化企业、业余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千场演出”,全年共组织展演约200场,这既为“千场演出”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是市政府提倡购买社会服务在文化方面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可资借鉴。

   【关键词】文化品牌

  打造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

  以文化活动品牌带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直是东莞提高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抓手,此次在“1 4”政策文件中更是有着鲜明的体现。《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强调,要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着重挖掘历史文化、莞香文化、篮球文化、水文化资源,从城市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来打造文化大品牌,打造全省、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

  《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在丰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提出,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村(社区)特色文化资源、文艺人才资源,依托广场文化、学习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亮点解析】 立足本土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均对“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实施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更是设定了“硬杠杠”:到2020年,打造全省、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有3-5个项目成为全省、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足见市政府对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的重视程度和坚定决心。

  同时,各个政策文件也为文化品牌的打造指明了方向,着重强调挖掘本土特色资源,立足本土,如依托传统民俗节日、重大庆典活动、传统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项目,打造经贸旅游、民俗节庆、广场文化、全民阅读、群文赛事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业内视点】 打造文化品牌一定要接地气

  受访者:国家一级作曲、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崔臻和

  “在活动品牌的打造方面,东莞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说‘越唱越红’广东农民工歌唱大赛(现已改名为‘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崔臻和认为,“越唱越红”农民工歌唱大赛之所以能上升为省级文化活动品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老百姓的舞台,一个很接地气的广场文化品牌,真正体现了群众文化带给市民的享受和快乐,参与性强,“群众文化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如果不喜欢,你策划得再好,花再多的钱,都没有用。

  在崔臻和看来,每一个镇街都有不同的特色,如樟木头的客家文化、道滘的粤剧粤曲、沙田的疍家文化,每一个镇都应当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广场文化品牌。

   【关键词】企业文化

  确保广大外来工 均等享受服务

  作为一个现代制造业名城,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企业员工)在我市人口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大量集中于各类工业园区、企业之中工作、生活。为了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要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积极引导和扶持全市广大企业立足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文化人才和队伍配备、文化经费和运行机制保障。

  与此同时,大力整合公共资源,切实推进共建共享,确保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基本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补充。

   【亮点解析】

  注重发挥外来工的能动作用

  《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于员工的文化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开展文化建设;组织常态文化活动,鼓励企业紧紧围绕员工的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员工喜闻乐见的摄影、书法、美术、文学、舞蹈、声乐、体育等业余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培训;组建业余文艺团队,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专门的文化人才,配备专职文化管理人员。

  诸多措施,充分体现出政府尊重外来工的基本文化权益,注重发挥外来工的能动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中去。

   【业内视点】

  打破文化上的城乡二元结构

  受访者: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冬妩

  “文化是外来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外来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柳冬妩认为,东莞在加强外来工的文化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办法的出台,表明东莞在这方面加大了探索力度,将为保障外来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柳冬妩看来,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多元文化的碰撞,文化也会显得单调枯燥。在主观上,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加大扶持,则是企业文化发展和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新办法的出台,表明东莞在文化系统已彻底打破文化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民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柳冬妩说。

  【关键词】志愿服务

  引导“文志”服务团队的建设

  当下,东莞正在大力推动“志愿之城”建设,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东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作为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4”政策文件对文化志愿者服务这一块提出了具体要求。

  文件指出,要引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建设,支持专业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搭建平台,为各类文化志愿者参与公益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指引、信息发布,实现双向选择、自主参与,确保规范管理、后勤保障。

  【亮点解析】

  建立“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

  在提到加强村(社区)的文化队伍建设时,文件明确指出,建立“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吸收全市文化志愿者、文化管理员为协会成员,由文化志愿者协会从专业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全市基层文化队伍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市、镇(街)两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运行,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协会工作机制。

  “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建立,对于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和实施网络建设,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评价、表彰、激励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事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业内视点】

  为“文志”服务工作指明方向

  受访者:市文化馆东莞文化志愿者办公室负责人王玥

  王玥介绍,目前东莞文化志愿者办公室的工作基本按照“1 4”政策文件的思路在走,如加快文化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建设,完善文化志愿者统一登记注册,将全市的文化志愿者聚拢到一起;加大文化志愿者培训力度,规范和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定期举办东莞文化志愿者沙龙;启动东莞文化志愿者大舞台——一个属于文化志愿者自己的舞台,等等。

  与此同时,东莞文化志愿者办公室已经在做成立“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准备工作,如建立文化志愿者管理小组,现在已经有志愿者加入管理工作当中,为其实现自我管理、成立协会打基础。

  “相关政策的出台很好地给我们指明了大方向,让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而且政策的很多思路都是很新的,从一些更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与社工合作、服务外包等。”王玥告诉记者,希望在大的政策出台之后,能够有一些更细致的规范出来,这样在执行上就更容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