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余雪琴:建议建立全国医保公共服务平台,让“老漂族”老有所养

07.03.2019  04:43

报告以人民为中心,处处体现了亲民、为民、爱民的博大情怀,是份务实进取、干货满满的好报告。”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驻万江社会服务实践基地企业社工余雪琴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如是说。尤其让她振奋的是,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她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公共服务平台,让“老漂族”老有所养。

全国人大代表余雪琴

老漂族”是城市化进程中独特养老现象

余雪琴是一名来自基层代表,在莞务工已有15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外来打工浪潮的涌入,也催生了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城市特殊群体——“老漂族”,引起了余雪琴的关注和思考。

东莞是外来人口流入大市。据统计,我国随迁老人近 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 %。余雪琴说,这一数据说明,“老漂族”不是某个城市的个案,而是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养老现象,是必须直面正视的社会问题。

在我身边,就有不少‘老漂族’,他们为了照顾子女以及孙辈,甘心背井离乡做子女的‘免费保姆’,他们的活动圈子多局限于社区。” 余雪琴坦言,他们本该在熟悉的故土安享晚年,却为了孩子漂泊异乡,被迫割断原有的人际纽带。语言、气候等生活习惯的差异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困难重重,他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孤独寂寞感和失衡失重感如影随形。

近年来,东莞政府和社会机构努力探索帮助“老漂族”融入城市。例如,东莞从2011年起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专门设置针对老人日间照料室、康复室等功能室,对户籍和非户籍老年群体一视同仁,提供一系列爱老、敬老、助老服务。东莞以服务小区楼盘为主的万江新城社区,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下探索启动了“守护家园”长者巡查志愿服务项目,将小区的一些“老漂族”、老党员、离退休干部、老工人以及社区积极分子发动起来组成志愿巡查队,每天在小区内开展以治安和卫生为主要内容的义务巡查服务行动。

虽然如此,但是由于地域壁垒、制度限制,他们的生活面临不少困难,相对于日常出行、文娱生活诸多不便等小问题,异地医疗成为难以翻越的大山。针对“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余雪琴调研发现,很多50岁及以上“老漂族”很想发挥余热,尽快融入到生活的新城市。

呼吁建立全国医保公共服务平台

做好社区服务和管理,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老漂族’是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也是和谐社区创建的一股重要力量。”余雪琴认为,破解“老漂族”异地生活而导致的故乡和生活城市医保报销等福利两不靠、心理空巢等难题,需要打破地域壁垒、从制度和服务上给予更多的关爱。

余雪琴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简化异地报销手续,完善医疗保险异地结算体制,逐步推行门诊特殊病种、普通门诊异地结算,保障随迁父母异地就医享受同等医疗待遇。此外,推动各地区放开居民在非户籍地购买医疗保险的限制,允许随迁父母在居住地参加医疗保险,享受本地医疗待遇。

同时,培育社区老年组织,加大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重新构建和扩展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老年群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使他们在获得社会养老支持的同时也实现其自我整合功能,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余雪琴还呼吁,鼓励各地政府出台养老政策,根据本地情况将“老漂族”纳入服务范围。优化社区养老模式,推广普惠式养老,解决这部分老人和子女的后顾之忧。

通过整合各方力量,政府和基层社区、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实现“老漂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于社区而言,发挥“老漂族”的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创建,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创新之举。

全媒体记者 潘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