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华园“说书”

28.11.2014  11:49


  “自从担任图书馆长后,我再也没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因为我总在考虑,如何用这么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书。”11月24日,知名学者、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到华南理工大学开讲,主题是“常游学海,永在路上”。
  葛剑雄能说敢讲,在微博上是位“大V”,拥有百万粉丝。华南理工学生也相当捧场,不仅座位爆满,连讲台前空地都被四大排学生挤满,席地而坐。他甫一开口,就让全场笑声一片。

 

读书是否开卷有益?


  “以前讲开卷有益,读书多多益善,现在不是这样了。读书要区分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为现在要读的书太多了。
  葛剑雄说,读书目的有三,有为求知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兴趣而读书。对于前两者,读书一定要学会选择,不能“多多益善”,要做好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他说,要做好研究,就要进行专门的“穷尽式”阅读。
  “什么是研究?”他说,有三种情况可以称为研究,一是发现了前人的错误缺陷,最好是还能纠正过来;二是填补了前人留下的或大或小的空白;三是让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更加完善,更加便于利用。
  那么,要达到“研究”的目的,就必须进行专门学术方向的“穷尽阅读”。“现在成熟的理论中,想找到颠覆性的题目很难,在细微之中找出矛盾,你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你不能穷尽,不能踏实从头开始,很可能丧失很多机会。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当做一种享受、一种感悟、一种消遣。什么书都可以看,只要喜欢。”刚刚卸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说,很多人类的重大进步就是在没有具体目的的读书中,自由自在的愉快状态中发生的。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不役于外物之时,“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人生的一定阶段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他希望现代人在退休后,拥有一段这样的生活。

 

读书能否改变命运?


  “读书能不能改变命运?也能,也不能。”葛剑雄说,首先要看时代的大环境,在中国古代和文革时期,很多人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改变也就无从谈起。
  要让知识改变命运,关键在于个人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中学时代的葛剑雄因为患病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中学当老师。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爱好,通过阅读英文版《毛泽东选集》学习英语,趁“批林批孔”通读儒家法家经典著作……
  后来高考制度恢复后,他报名读大学却发现自己的年龄超过了当时规定的上限30岁;可就在几个月后大学招考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0岁。凭借多年的读书沉淀,他以高中学历考取复旦大学第一批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葛剑雄说,虽然自己年轻时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波折,但自己一直没有懈怠,而看书成了他为自己人生积累资本的重要途径。他告诉年轻的学子:“抓住机遇不是凭眼光,更主要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明,“机遇”是有“马太效应”的,“抓住一个机遇,就会有更多的机会。”现在大学生的机会,是世界性的,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

 

  除了书本,还要读社会之书。葛剑雄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就是一个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更深层次的一种认识。”他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去西藏、去南极,横穿欧亚大陆等方面的行路经历和感悟。(图/祝和平 文/祝和平 通讯员 杨杰 校团委 叶晓宇 校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