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法院全国首推权力清单 案子主审法官说了算

31.05.2015  14:26

法院院长、庭长不得干预个案实体审判;不得就案件实体处理直接否定、或者变相干预合议庭审理案件;行使监督权必须全程书面留痕……记者昨日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该院近日下发《广东省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完善审判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深圳、佛山、茂名、汕头法院作为本轮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法院,实行院长、庭长“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这也是我国首家省级法院在全省试点法院推行该制度。

案子怎么判 主审法官说了算

广东省某基层法院一名资深法官告诉新京报记者,按照以往惯例,法官审理案件会报庭长、副庭长审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还会直接报主管副院长审批。“这样做的初衷是年轻的法官的案件审判经验不足,很可能造成对案件把握不准确,案件出现瑕疵”。

“这种做法的缺点也很明显”,该法官坦言,案件审批制易造成院长、庭长权力过于集中,如果操守有问题,很可能形成案件“一言堂”,甚至出现错案。此外,如果出现错案,由于是领导审批的案件,无法追究责任。

此次广东省推行审判责任制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改变这一尴尬现状。在该项改革中,法院将打破以往的院长、庭长审批案件的方式,转变为主审法官负责制,即主审法官带领各自的审判团队对案件进行独立审判,并对案件裁判负全责。

“清单”明确法院领导“可为”和“不可为”

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后,法院及院长、庭长又如何行使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试点方案对此专门制定了“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对法院院长、副院长和庭长行使这两项权力的内容进行明确,“负面清单”则强调,法院集中行使审判管理权和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不得干预个案实体审判。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必须全程书面留痕。

广东省高院研究室有关负责人称,“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最大好处是,在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后,通过“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可以让院长、庭长了解哪些工作他们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如根据“权力清单”,院长、庭长对他们认为主审法官把握不准的案件有一定的建议权,促进案件的公正审判,但是建议权并不是决定权,这一方面会促进主审法官对案件有更细致的把握,又不会造成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干预。

如果院长、庭长违反“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如何处理?该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院长、庭长违反“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将依据法院的相关规定和纪律惩戒措施来追究责任。

该负责人表示,试点后,广东省高院将根据试点情况对“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进行细化,并在全省法院推广。

解读

专家:两个“清单”破解监督难题

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雷认为,本轮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并由此实现案件的公正审判。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肩负着这个责任,是重中之重。在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中,主审法官负责制改革弱化了院长、庭长对案件的主导权,强化了主审法官的主体责任,这个趋势是正确的。但是,法学界也有一种声音,随着主审法官权力的加强,如何实现对他们的监督,保证案件的质量,也是目前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程雷称,从广东的做法看,设立院长、庭长“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院长和庭长都是法院最资深的法官,有着丰富的审判经验,通过“清单”他们可以对案件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不是决定性的监督,只是建议性的监督,这可以让主审法官对于疑难复杂案件有更全面的判断。

同时,在以往行政化管理方式下,院长、庭长拥有对案件决定权,在司法改革后,如何约束院长、庭长的权力,保证权力不被滥用是现实问题。“负面清单”制度实际上院长和庭长一方面保证了主审法官的决定权,又对院长、庭长的权力有效约束。

程雷表示,广东的做法可以在全国的司法改革试点法院中进行推广。不过,广东应该在试点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研判后对该制度再细化,保证该制度更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