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儿童肿瘤防治微电影首映

17.11.2019  11:4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房学校”揭牌

大洋网讯 11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房学校”揭牌,将由志愿者老师为病童们讲授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并根据孩子的学业、治疗情况定制个性化教学计划。

部分儿童肿瘤已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五年生存率达到70%以上,病房学校有助于孩子病愈顺利回归学校,也可以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增强抗癌信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表示,“病房学校”的成立也是该院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之一。

当天,我国首部聚焦儿童肿瘤防治的微电影《勇士》也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隆重首映。

病房学校”让七岁半患儿快乐起来

我好久没上课了,很想回学校,很想老师和同学。”7岁半的广州男孩“哈哈”离开学校已经近半年。今年4月份,还在读一年级的他出现淋巴结肿大,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病情波及全身淋巴结,但病根没有找到。转到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后,他被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目前正在进行第二疗程的化疗。

孩子进过两次ICU抢救,现在情况较好,但他很孤独。”“哈哈”的妈妈杨女士说,住院期间,整间病房的孩子大都只靠刷手机、看电视解闷,直到上周,病房里来了一位“范范老师”,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范范老师教“哈哈”学英语,“哈哈”找到了一位新朋友,心情开朗多了。“我们非常感谢医院的贴心安排!”杨女士激动地说,学习让“哈哈”快乐。

让病童们受益的正是“菁菁校园·中肿病房学校”项目。“病房学校”的负责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主任张翼鷟教授说,肿瘤患儿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即使痊愈后,他们也可能无法正常地融入校园。

“菁菁校园·中肿病房学校”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场所,让每一个患儿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日子里同时还能有学习知识、认识同学朋友的机会。“菁菁”意为草木繁盛的样子,寓意充满生机,这代表对每一位患儿能够康复的美好祝愿。

结合治疗周期,一对一面授、远程教学

这些出现在病房里的教师由有支教经验的医院员工志愿者、华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志愿者以及肿瘤康复者构成,首批有五十多人。“我有支教经验,负责教英语和生物。”志愿者老师、中大肿瘤医院内镜医生陈宇帆说,虽然医疗工作繁重,但他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教学项目以患儿学龄、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所对应在校学生所学科目为主,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老师负责根据每一个患儿的学习需求、学业水平、智力水平及治疗中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住院患儿可进行病房“一对一”面授,出院康复、化疗休养期的孩子则通过微信视频、邮件等在线方式远程教学。老师还会结合孩子们的治疗周期、学习意愿、健康条件,动态调整上课时间。

肿瘤患儿五年生存率达70%,要关爱他们的精神世界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2.2万名儿童肿瘤患者,其中白血病占近四成,淋巴瘤占7%~8%,神经母细胞瘤、骨肿瘤等实体肿瘤则占六成。

相当一部分肿瘤儿童患者接受科学、规范化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很多儿童肿瘤疾病实际上是可以治愈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的创科主任、单病种首席专家孙晓非教授表示,该院收治的患儿有许多已经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考上大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儿童肿瘤专科的医院。“一开始由于儿童肿瘤医疗资源太有限,我们只能聚焦于诊断和治疗,无法兼顾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关爱。”孙晓非说,十多年前,在金丝带、向日葵儿童等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志愿者逢周末、节假日到病房探视孩子,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受到患儿和家长的欢迎。

现在,医院进一步设立“病房学校”,专门腾出场地为孩子们提供课业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患儿继续与老师、同伴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在病房学校中重塑自信、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能在治疗后回归学校,继续学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杨森、余广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