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热恋“七夕” 乐见传统回归
“嫁什么样的男人注定过什么节! 嫁对了人,天天情人节 ; 嫁错了人,天天清明节 ; 嫁个懒人,天天劳动节; 嫁个有钱的人,天天过春节; 嫁个花心的,天天光棍节!”8月20日,阴历七月七日,一早打开手机、电脑屏幕,就遭遇了全方位的七夕概念轰炸,各种调侃的、搞笑的、祝福的信息纷至沓来。而商家也绝对不会错过这个浪漫的节日,诸如七夕浪漫全攻略,七夕浪漫专场满500元减100元等等,不胜枚举。
浓浓的节日氛围,让笔者有种恍惚之感,仿佛到了2月14日,这一天是西方情人节,前些年一直被时尚青年当作真正的情人节。而七夕——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往往被人们忽视,在不声不响中度过。近年,传统回归,咱们古老的节日也渐渐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因为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在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一双灵巧的手。于是,七夕便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这两种涵义,围绕这两个主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七夕节也算个不大不小的节日。这一晚,村里的少女互相串联,七个女孩为一组,在一起过节。她们从各自家里带上面、油以及韭菜,在一起包一种叫“扁食”的食物,还要包成花朵、针线包、硬币等七种形状,吃到了哪种形状,便预示这个女孩未来的运气。这一晚,是村里女孩最放松最快乐的日子,她们被很宽容地允许玩闹到很晚甚至通宵才回家。我们男孩子,流着口水凑过去混吃的。现在想起来,真是一幅浪漫美好的乡村画卷。
当然也有市民表示,如果没有现今发达的社交网络,可能自己不会记住七夕的日子。毕竟七夕是农历,而今过日子都用阳历来算,比起西方情人节固定在2月14日,我国的七夕节还是容易让人忘记。但比起十年前,我们的传统毕竟在逐渐回归。
中国的传统节日回归,的确有当今社交网络的功劳,短信、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让人们之间有了更便捷的联系,平常忽略的情感在这一天爆发。这也是近年我们积极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果。可见,通过节日的仪式,以及习俗的重现来强化中华文明的记忆,唤起国人对祖先生活方式的追思,这一传统的回归,美好、浪漫且温暖人心。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的七夕诗歌。时至今日,七夕依然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随着农耕文化的淡出,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与此同时也派生出一些新时代特征的七夕活动,如:相亲大会、大龄青年联谊会……但愿人间,不再有痴怨的牛郎织女,天天皆是情人节。 张永恒 (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