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存款余额五年增长47.8%

04.03.2016  11:20

  本报讯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和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普惠型金融发展之路,呈现出经济金融协调共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态势。

  “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合计超过500亿元。至“十二五”末期,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565.3亿元,比“十二五”开年增长47.8%;各项贷款余额736.4亿元,比“十二五”开年增长62.5%,贷款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贷比47.1%,创下近6年来同期新高。梅州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连续3届荣获广东省“金融稳定奖”,继2012年被授予广东省首个“金融生态市”称号、2012年7月被国务院列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2014年梅州又被评为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完善机制,优化金融生态政策环境,构建政策性扶持体系。我市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或市级机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新上市公司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励,每年安排500万元贴息资金扶持上市后备重点企业,市财政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奖励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

  梅州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市级征信中心,在全市2040个行政村建立乡村金融服务站,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开发出农户诚信信息服务系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诚信信息子系统,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和共享机制。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分别探索“信用评级+专业合作社+信贷”、“信用评级+农业龙头企业担保+种养大户”和“信用评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村级基金担保”模式。至2015年末,全市已入库农户达78万户,覆盖了全市91%的农户,已采集207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已评出信用户22万户、信用村116个、信用镇8个。政府各类惠农资金实现直接到户,惠及农民66.09万人,贷款平均发放时间缩短了2天,帮助农户节省担保评估费992.50万元。

  梅州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金融机构的扎堆进驻。“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5家,证券业金融机构8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全市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由1000亿元左右增长到1641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15%,金融机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均得到明显提升。梅州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8家,在广东省山区市中排名第一。

  (邓凯东  郑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