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商行】海浪涌岭南 客商耀香江
从丝宝国际大厦往外看,是美丽的香港风景。
香港,从100多年前的小渔港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从荒芜的小渔村到如今的东方明珠,留下了客家先民在此开荒发展的众多足迹。如今,在香港的各个社会阶层,依然活跃着不少客家人的身影。在香港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地方,150年间,从传统的建筑行业、手工业到现代的工商业、制造业,再到上市公司、跨国集团,客家人凭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干出了一番事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近日,本报“全球客商行”全媒体采风团走进香港,感受客籍商人搏击商海的坚韧精神和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创业故事。
客家村落有300年历史
俗话说,有山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香港是个多山之地,在深圳以南、九龙半岛以北的大片丘陵地带,客家村落星星点点,散布于此。盛夏的早晨,香港新界大埔林村,这个隐秘在山间公路旁的小村庄里,处处鸟语花香。林村是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目前仍有500多村民居住于此。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鼓励外地人士迁于此地垦荒,林村的先祖大多就是那时从粤东等地迁徙来港的。
记者走进村里看到,在整修一新的林氏宗祠前,有一幅散发着浓浓崇文重教气息的大门楹联:“龙山前拱三登第,帽岭后屏九牧居”,给人一种客家先民经千辛万苦来此落叶生根的岁月感。林村的村长林志平告诉记者,祠堂是当地客家人的精神寄托之所。“原住民只有500多人,但是移居海外的族人有1000多人,经常有东南亚或者欧洲的族人回来祭祖。”林志平说。据介绍,村里过节时,还保留着客家传统的习俗。
在新界元朗区,不少客家村落是近代以来才聚集形成的。与林村相隔20公里的元朗八乡吴家村,便是其中一个。20世纪30年代初,在印尼经商成功的吴郁青先生,把投资目标瞄准香港,在九龙深水埗购置大量土地,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并开办了布厂和经营药材、日杂百货。吴郁青成为当时深水埗最大的地产商之一。熟悉香港客家人历史的李景钦告诉记者,当时港英政府鼓励商人投资开发新界,吴郁青在八乡购置了大片土地,建造了“吴氏家祠”“郁青别墅”和一栋客家“围龙”式民居,以极优惠条件,吸引旅港的客家人聚集而居。在村里,有一口“饮水思源”水井。村中老人曾梅辉告诉记者,由于聚集的客家人不断增多,用水不便的问题日益严重。吴郁青见状,便在郁青别墅大门前,请人挖了一口大井,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即便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这口大井仍保留了下来,村民们还特地在井旁竖了一块“饮水思源”的石牌,让后人世代铭记吴郁青的恩德。
客家人活跃在建筑领域
170多年前,香港开埠,大兴土木,建筑行业在香港兴起。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陆续有梅州五华、兴宁等地的客家人只身来到香港创业,比较知名的有五华县七都围的邓焦六(又名“打石六”)、圆瑾村的曾三利(又名“贯万”)兄弟、锡坑村李浩如和兴宁罗岗镇的袁安成(又名“石秀”)等人,他们不畏艰辛,开办石行,以精湛的雕工,赢得了当地人的称赞,也让他们富甲一方。据说,当年鼎盛时期,五华石匠开办的建筑公司达数百家之多。
香港的许多高楼大厦和公路等基础设施,有不少是客家人参与兴建的。如矗立在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大厦,就是李浩如等参与承办兴建的。如今,五华人从事建筑业的传统仍然在延续。记者在香港五华同乡总会了解到,以周树菁、吴彩华、胡国辉、廖广铸等人为代表的五华籍乡贤,目前依然活跃在香港的建筑领域,在房地产、市政工程等行业,续写着客家人敢于拼搏的创业故事。
成就藤器纺织行业辉煌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客家人到港谋生者与日俱增,旅港者大多经营织藤、织布、洋杂等小本生意。其中,藤器业是当时香港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代表。
香港的藤器业,90%由客家人经营,其中又以兴宁人最多。为了更好发展,藤器业主们还成立了“港九永兴堂藤器同业商会”。永兴堂监事长陈新权告诉记者,客家人在香港从事手工业历史悠久,早期如刘三桂、陈瑞山、丘裕和等发展竹木家私制品,后来以杨应基、邹伟光、袁五松等为代表发展的藤器业,占据了深水埗一条街,从业者达十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宁籍客家商人所开创的藤器业如今在香港已难觅踪迹了。记者通过陈新权保存的老照片,依稀能感受到当年藤器工厂盛行、家家户户使用藤器的盛况。“虽然如今我们都改行了,见证父辈艰苦创业的永兴堂,现在是我们联络乡亲乡情的重要场所。”陈新权说。
客家人在香港经营的纺织业以小型居多,厂址遍布港九。纺织业是香港制造业的主要支柱,长期以来,其出口总值一直占香港总出口值的约30%,使香港一直保持了亚太纺织业中心和最大服装加工中心的地位,客家人在其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统计,纺织业鼎盛时期,从业者中兴宁人约占40%。
出类拔萃实业家层出不穷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华侨想买家乡的特产相当不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客籍华人钟银昌、余连庆、孙城曾、黄开万等人带动下,香港的国货公司不断崛起。其中,最早的私营国货公司是钟银昌等人创办的“中侨国货”。当国产的商品摆上橱窗,立即吸引了不少港人、甚至是外国人前去购买。每逢佳节,港人排队购买国货,成了当时那个时代特殊的记忆。创立于1959年的裕华国货,是目前香港国货公司的翘楚。裕华国货负责人余国春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国货公司不仅联通了海内外同胞的情谊,更促进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建设贡献良多。”
余国春表示,依托国货,宣传中华文化精髓,是裕华国货公司特有的“业务”。记者在香港九龙佐敦道裕华国货大楼看到,三楼的中国文化展区,顾客们在静静地欣赏着一件件精美的陶瓷。据介绍,这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书法、陶瓷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商品展览。“通过国货展览和举办各地文化节,既能帮助港人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又能延续‘国货公司’的独特性。”余国春说。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客家人从商的领域分布广泛,化工、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金融、房地产甚至教育领域,都能见到客家人的身影。在世界经济大潮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他们以独特的才华和智慧,成为出类拔萃的实业家。如大埔籍归侨田家炳创办的塑胶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就跨进世界先进行列,享誉香港和东南亚,被誉为“人造革大王”“塑胶大王”;梅县籍归侨曾宪梓创办的金利来有限公司的名牌产品“金利来”,行销全球,家喻户晓;祖籍梅县南口的林光如用一部二手印刷机开启了跨国印刷集团的神话;兴宁人刘宇新创办的新宝德电子有限公司,凭借熊猫收音机在竞争激烈的电子行业一炮打响;“维他奶”创始人罗桂祥,不仅将“维他奶”品牌做到家喻户晓,其家族经营的大快活、大家乐快餐店也深受香港和珠三角市民喜爱,在香港餐饮行业颇有建树。还有潘君勉、刘锦庆、何冬青、罗焕昌、梁亮胜、张庆华、邹锡昌等实业家,他们在百货、餐饮、金融、房地产、日用化工等行业取得了成功;李碧葱、张赞洪、梁春凤、邓思程等人,则在金融、财务、商贸、教育行业开拓了属于他们的天地。
客属社团凝乡情助发展
在香港的客家人,为了联络乡亲、推动家乡发展和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在众多的客属社团中,影响最大的是“香港梅州社团总会”。
香港梅州社团总会是在香港的梅州籍乡贤推动下,由十九个香港梅州籍社团联合发起,于2015年9月在香港正式成立。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告诉记者,总会成立两年来,成员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进香港与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据介绍,2016年以来,社团总会组织了“寻找家乡美”“寻找家乡商机”“寻找家乡故事”等多个主题活动。社团总会还注重做好青年人的工作,培育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如去年,社团总会组织了以青年人为主的“薪火力量”回梅参观,深入感受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回家乡,但是这次回去后,完全改变了对家乡的认识。”梁亮胜说,今后还将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不断增强香港新生代对家乡的认识和情谊。
香港新界大埔林村村民向记者介绍客家人在香港的历史和分布情况。
■商区概览
东方之珠
金融中心
香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辖区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50万。客家人来到香港开荒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时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旅居香港的客家人达125万人。
香港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客商心语
团结进取
造福社会
发扬客家优良传统,团结进取造福社会,这是所有客家商界人士的心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
世界客商大会,要有所创新,能够为客商的发展有所帮助,为家乡经济建设有帮助,为全球客商共同进步有帮助。不要为了开会而开会,要通过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通过文化搭台、商贸唱戏的形式,让客商真正得到实惠,梅州发展真正得到实惠,这才是海内外客家人、客商共同的心愿,也是梅州市委市政府共同的心愿。
梁亮胜在接受记者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主席、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
■客商故事
藤器业见证客家人的坚韧不拔
藤器业是旅港客家人早期从事的行业之一。兴宁刁坊人杨应基于1941年到香港谋生,曾三进三出香港,吃尽了苦头,直到1953年才独自办起一家藤器厂。1969年的一场大火,他的工厂被烧为灰烬,但他敢于面对困难,重新开始,一点一滴的努力,终成香港藤器业的老行尊。
还有兴宁人邹伟光,他于1949年漂泊香江,学习织藤工艺,一双手掌被藤丝割得血淋淋,但他忍着伤痛,每天连续劳作十来个小时。1957年自立门户后,他的事业从小到大,业务扩展到海内外。
裕华国货是目前香港国货公司的翘楚。
创美书画院树起书画培训权威
在众多来港的创业者中,邓思程夫妇所创办的“创美书画院”也许是很小的一个,但影响却不容小觑。在香港荃湾区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店铺,邓思程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培养了许多香港的书画精英。创美书画院所提出的培养人的理念也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可。“我们第一批培养的小朋友,如今大多已经成年,现在他们的小孩也有不少来我们这里学画画了。”邓思程说,创美书画院2年内可以把学生培养到世界各地的美术学院。
总指挥:张德祥 副总指挥:黄山松
编务总统筹:张柏明
采风总统筹:钟伟光
采风统筹:刘奕宏
撰文/摄影:罗诚浩
责编:王宗强
版式:叶颖聪 校对:熊惠芬
扫一扫,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