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预示着什么

07.09.2015  12:15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对中国最大的预示不是危机的到来,而是革弊鼎新的急迫性。革弊鼎新,就是对质疑中国的声音的最好回答,同时决定着能否降低金融市场动荡的频率、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决定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未来。

  过去的8月,全球金融市场灾难频发。美国道指创2010年5月份以来最大单月跌幅,标普和纳指双双创2012年5月份以来最大单月跌幅。有报道称,31个大型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市值蒸发1.9万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中,货币贬值幅度在3%以上的高达17个,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连续9周下跌,对美元汇率创17年来新低,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货币之一;19个最大的新兴巿场经济体资本流出总量达9402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三个季度4800亿美元流出总量的近2倍;大宗商品市场,除油价、黄金微涨外,多数商品价格低迷。在8月肆虐的市场寒风,在9月第一个交易周并未停歇。

  对于全球市场的动荡,许多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源。这是不是事实?全球市场动荡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吗?谁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推手?对未来经济走势有什么影响?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立场,给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答案。围绕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经引发学界间、政府间公开或隐性的辩论,这让辨析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具有了更多现实意义。而辨析的出发点,不是依托于某一个理论,不是预设道德立场。没有一个理论模型能真正解释市场现象并准确预判危机,占领道德高地也无助于给出解决市场动荡的方案。最客观的判断,只能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挑战,市场制度是否存在内部缺陷这些最基本的角度出发,如此才能真正了解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成因,并对未来经济趋势作出预期。而当下,最重要的是厘清以下四个问题。

   市场闪崩是不是金融危机的信号

  8月以来全球市场的闪崩,被习惯性解读为金融危机的预兆。但是,尽管市场闪崩通常是出现金融危机的预演,却不能完全等同于金融危机。

  从历史看,1987年曾出现股市10月风潮,道琼斯指数一日狂泻22.6%,迄今为止仍是历史最大单日跌幅。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互联网泡沫破裂,1994年出现墨西哥金融危机,2001年出现阿根廷债务危机和“9·11”事件,2013年出现印度和印尼“双I”危机等。但是,符合金融危机定义的只有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多数市场闪崩事件并没有影响之后经济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市场闪崩不能完全等同于金融危机。相对而言,市场闪崩出现的频率远远大过经济运行的周期率,而且多数能够自行调整修复。

  从市场动荡的原因看,事件驱动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更明确信号。比如泰铢崩盘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现第二个“雷曼事件”或“泰铢崩盘”事件。尽管导致8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闪崩的原因还远远没有得到完整清晰的解释,但各经济体市场的跌幅要么达到了金融危机高峰期的水平,要么超过了金融危机时的水平。按照过去的规律,与经济基本面背离过大的企业或货币,不可能抵御长达1个多月的做空。

  从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看,经过1998年以来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各经济体的防御能力有明显提高。1998年,泰国等多数亚洲国家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一旦经济基本面无法维持本币价值和固定汇率,就会遭到市场报复。而如今,多数国家实施的是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市场漏洞因此得到弥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许多经济体的支付体系和清算体系摇摇欲坠,但如今,由于各经济体之间互助机制强化,除希腊短期出现过支付和清算危机外,其他经济体还没有出现明显危机。

  从经济基本面看,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代表了最大的基本面。过去7年,美国经济的复苏越来越强劲,通过加息以调整负利率政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即使引发市场普跌的非农就业数据,其实也足够良好。而中国尽管GDP增速降到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但7%左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是翘楚。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增长能部分抵消制造业和外贸数据的下降,经济并没有出现恶化拐点。

  从这些方面看,与其说8月以来市场闪崩代表了新一轮金融危机将至,不如说代表了全球资产价格在重新评估。评估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不是全面危机将至的信号。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