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全职妈妈拍出广州首份赏花指南
大洋网讯 骆柳彤,全职妈妈,被誉为“广州赏花达人”,同时,她也是广州本土文化的关注者与民间保护者,喜欢有历史记忆的美食的“吃货”。而在这众多的“头衔”中,她最喜欢的是“广州赏花达人”。
2006年,传闻西湖路花市即将搬迁,一直关注花市的骆柳彤闻风而动,带上相机将整个花市拍了个遍,希望将花市留在相片上,保存在记忆里。后来,西湖路花市因应市民呼声保留了下来,但骆柳彤拍花的步伐并未因此停下,而是一路向前,从花市拍到街道,再到公园。2012年,骆柳彤将自己所拍的花做成电子相册,发到网上。这本电子相册,不仅成为广州的第一份赏花指南,也掀起了全城拍花热潮。后来,园林部门发布的赏花地图,也借鉴了她的赏花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从拍花开始,骆柳彤喜欢上了广州的古建筑。如今,只要没有其他事情,骆柳彤都会背上相机,或走街串巷,或攀山越岭,去拍花,去拍古建筑,同时品尝能唤起儿时回忆的美食。骆柳彤之所以做这些,为的就是发现广州更多的美,并留住它们,让它们成为永恒。
骆柳彤
全职妈妈,自由撰稿/摄影人。在广州土生土长,2006年开始拍摄羊城花景,被誉为“广州赏花达人”。2012年,她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制作出广州第一份赏花指南,掀起了全城拍花热潮。同时,她也是广州本土文化的关注者与民间保护者,每天穿行大街小巷,寻找和拍摄行将消失的旧建筑。
她是全职妈妈
带家人到中大古建筑寻弹孔
7月20日,白云区三泰公园,几番约定之后,记者见到了骆柳彤。面前的她明显带着刚从海南旅游回来的痕迹:脸庞略黑,正是阳光曝晒过度的结果。一个星期前,骆柳彤和先生带着女儿和妈妈去海口“穷游”一番。旅游的目的直接、明了:让女儿在旅游中学习地理知识和领略当地风土人情。
“我们不是飞过去的,而是坐火车‘渡’过去的。”说起海南之旅,骆柳彤笑称,当时他们一家正好坐在火车的最后一节车厢,因此见证了火车“坐”渡轮过海峡的全过程。其间,她还拍了好几张照片,并和女儿探讨了火车过海峡的方式方法及其利弊。“平原、丘陵、山区、陆地、大海、岛屿……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但因为一趟火车而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同时,为了让女儿更好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她还特意选择了一家距离机场很近的民宿住宿。吃住行,和当地居民并无二样,可以让女儿融入当地,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
作为全职妈妈,骆柳彤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女儿,还完美地处理了自己的妈妈与婆婆之间的复杂关系。“因为婆婆已有80岁高龄,加之腿脚不便,就没带她一起去海南旅游。”骆柳彤说,她和妈妈婆婆并不住在一起,甚至还可以说有点远,但她坚持每个礼拜至少看望她们一次,同时,还尽可能地让妈妈和婆婆多聚聚,一起吃饭、逛公园。这种长时间、定期的探望和聚会,使得彼此的关系非常融洽。
两位老人最喜欢的是去中山大学看红楼,为此,她陪两位老人多次去红楼逛。这样下来,老人便特别理解和支持骆柳彤的一些爱好,并与她一起在广州寻找新发现。当听说到中山大学的一栋古建筑上有炮弹孔时,67岁的妈妈和76岁的婆婆拉着骆柳彤一起围着那栋楼寻找弹孔。寻来找去,还真的让她们在一面墙上发现了一个洞。回想起多年前的场景,骆柳彤忍不住开心大笑起来。
她是赏花达人
拍花市留住广州人集体回忆
三泰公园,大叶紫薇和小叶紫薇开得正艳。微风吹过,花束在风中轻轻摇曳,很是吸引眼球。骆柳彤赶紧端起相机,上下左右移动,寻找最佳角度……
对摄影的爱好,始于1988年在广州师范学院读书时。骆柳彤说,她大学读地理系,但喜欢摄影的她,经常背着相机到处拍,还进暗室亲自冲洗照片,所以读书时也成了学校摄影协会的会员。参加工作之后,她还不时地到处拍摄。
2006年,传闻历史悠久的西湖路花市即将搬迁。听到消息后,骆柳彤马上背上相机到花市拍花、拍档口、拍一切想拍的,希望留住西湖路花市这个广州人的集体回忆。当然,拍花也有个人的原因。骆柳彤说,和所有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一样,她从小就是在木棉花、白兰花和鸡蛋花的相伴下长大的。所以,她对花情有独钟。
在她拍摄的期间,西湖路花市的搬迁计划因为市民的呼吁而废止。不过,骆柳彤的步伐并未因此而停下来。骆柳彤将目光投向整个大广州:走街串巷,遛公园逛白云山……骆柳彤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拍摄的鲜花种类也越来越多,不时还有意外的收获。“云苑新村那棵九层楼高的簕杜鹃就是我发现并爆料给媒体的。”骆柳彤说,她喜欢四处拍花,更喜欢和亲朋好友分享自己拍摄到的意外和惊喜。
“这是腊肠花,这是大叶紫薇,那是小叶紫薇……”走在三泰公园和周边小区,骆柳彤一边走一边介绍所看到的每一种花,花名都是脱口而出,由此可见她积累之丰富。现在,骆柳彤认识的花已不下100种。
白天走街串巷拍花,晚上回家整理图片信息,然后写在微博并配上图片。这是2006年至今,骆柳彤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一项工作。正是因为这些关于花的图片、视频装满了她的整个电脑硬盘,朋友们送了骆柳彤一个雅号——花痴。
骆柳彤经常行走于大街小巷,寻找广州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创作“赏花日历”
掀起全城拍花热潮
2012年,骆柳彤将自己多年来所拍的花做了一次大整理,制作出“2012广州赏花日历”。这本日历罗列了一年12个月的赏花时间和品种。由于是电子相册,日历一经做成就在网上广为转载,成为爱花者的赏花指南,掀起了全城拍花热潮。2014年起,省市园林部门每年都会推出赏花地图介绍广东之美、广州之美,就是借鉴于此。
“越秀公园温柔美体现在4月,处处是粉红色的羊蹄甲,古老建筑有粉色衬托,变得温柔无比”“初一十五的光孝寺只有烟雾萦绕,而非初一十五的光孝寺却别有一番风景。红色的木棉花、粉红色的羊蹄甲、橙黄色的无忧花点缀着古老的寺庙”……打开骆柳彤的微博,上面不只有漂亮的图片,还配以精雕细琢的文字。读着这些文字,无论鲜花还是建筑,都能感受到它们的质感。
羊城无处不飞花。自2012年制作赏花日历后,骆柳彤敏感地捕捉到赏花群体及他们赏花足迹的变化。“往年春天都会有很多街坊到处赏花,但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骆柳彤感慨说,最近几年,年轻人成为赏花的“主力军”,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烈士陵园、纪念堂、人民北路那些经典的羊城赏花点,还会跑到白云、增城、花都、从化等广州市周边城区,挖掘新的赏花点。
“归根到底,是因为花城越来越漂亮了。”骆柳彤说,她自己拍花的视野和足迹也不再限于市区,而是早已迈向近郊、野外;她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早已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骆柳彤还介绍,如果是在市区拍,无论是拍花还是拍景,她都会选择不同角度,尽量把拍摄对象拍得完美;如果是在郊外,则会选择难得一见的花儿拍摄,让市民见到最多的花。
骆柳彤摄影作品:2011年4月,中山四路明伦堂,那一球惊艳的簕杜鹃,让人一眼难忘。2016年的寒潮,簕杜鹃被冻死了一部分,经过修枝,如今仍未能完全恢复之前的状态。
骆柳彤摄影作品:2012年4月,百灵路上的宫粉羊蹄甲,粉色的花映衬着小洋楼别有韵味。2015年,小洋楼被拆,失去了老建筑的衬托,满树花也淡然无味。
她是本土文化关注者
拍摄旧建筑惊喜发现“骆氏书院”
麻石街,骑楼,民国建筑……拍花的过程中,骆柳彤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到广州的本土文化,并用相机将它们记录下来。骆柳彤说,她童年的足迹遍及老越秀,越秀山、纪念堂、中央公园、西湖路、教育路……这些地方都曾留下她童年的欢笑与泪水;行西湖路花市在骑楼下躲炮仗,围着中央公园和纪念堂跑步,在中央公园游泳池学游泳,在广卫路总站刷洗公共汽车,坐铁壳仔渡轮去芳村探望外婆……这些与麻石、骑楼等经典老建筑的相伴,也让她从小就对广州的旧建筑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拍摄这些带有浓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时,骆柳彤收到了一份惊喜:无意中拍到了“骆氏书院”。2012年某一天,骆柳彤送女儿上学。在经过越秀区解放中路师好巷时,她意外发现一处建筑大门基座上用红漆写着“骆氏书院”四个大字。骆柳彤大感意外,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因为我自己也姓骆,走了这么多书院,都没有发现姓骆的。”骆柳彤说,尽管兴奋不已,但因四个大字并非镌刻,而是今人手写,因此她同时还带有几分疑惑。
慎重起见,骆柳彤随后找四邻老人打听,终于从“三怀书院”主人后代王婆婆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王婆婆告诉骆柳彤,在写有“骆氏书院”四个大字的大门基座上,曾经矗立的的确是骆氏书院。“王骆共墙。”骆柳彤转述老人的话说,“三怀书院”是王氏家族建的,“骆氏书院”是骆氏家族开的,两个书院共用一堵墙。”
为证实老人所言非虚,骆柳彤还将基座拍了照并上传网络求证。结果引来了媒体跟进,经过挖掘考证,发现那里以前确实是“骆氏书院”的旧址。这个消息令骆柳彤震惊,但她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发现的本姓家族书院却烟消云散,曾经的热闹和辉煌现如今不过是一堆废墟。
“与时间赛跑”为历史建筑留影
从此,骆柳彤多了一个心眼,在拍摄的时候特意关注旧建筑,尤其是民国建筑。正南路,大南路,都府街,芳草街,中山四路,同福路……为了拍到更多旧建筑,骆柳彤的足迹遍及广州大街小巷;穿行在其中时,只要见到“旧”东西,她就赶快按下快门。
“我有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紧迫感。”骆柳彤说,她不仅会自己去发现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旧建筑,还会主动关注媒体上的信息,留意哪些地方要拆,就抓紧时间去寻访、拍照。如今,广州老城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她都会重新观察、发掘,并有意识地查找、整理史料。
为了更好地拍广州,骆柳彤曾在微博上发起“慢走广州”的行动,每天约几个志同道合之士穿梭街巷,一起奔走在拍摄旧建筑的第一线,然后将照片发到网站“古粤秀色”。通过这个网站,大家将所见的历史建筑一一曝光,让更多人看到,以此动员众人保护。据了解,“古粤秀色”成立十多年来,曾参与多次重大文保事件,大到妙高台、育才学校旧址,小到未列入文物或历史建筑名单的古建筑,一旦发现有价值的建筑被破坏,古粤秀色就会采取行动。而在这当中,骆柳彤和其他成员们一共守护了1000多座老房子。
骆柳彤也一直认为,对广州旧建筑的认知、保护其实可以相互影响。她说,自己就是受了陈Sir和李瑞然老先生的影响。2005年,她看《新闻日日睇》,由此迈进本土文化圈子。“陈Sir激活我小时候的回忆,于是我开始抓紧时间为广州留影像、留文字。”骆柳彤说,作为著名广州民间摄影人的李瑞然老先生,用生命余热为广州留影的事迹更激励她一直坚持下去。
当然,骆柳彤四处走访拍摄,也惹来了一些闲谈非议。其中,就不乏说她无所事事的。对此,她说,“我想有些东西不一定现在有用,以后一定会有价值。”对自己的行为,骆柳彤有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
但骆柳彤也有遗憾:拍摄广州太晚。她说,由于年轻时没有这个意识,错过许多熟悉老建筑的留影,比如中山路、解放路、西湖路的骑楼和老街巷,大马站书院群,旧儿童公园等,待拆掉了才醒悟。“它们仅留在我记忆中。”骆柳彤惋惜地说,她1988年就有相机了,却没有用它留下上述建筑的影像。
骆柳彤摄影作品:2010年9月,荔枝湾畔陈廉伯公馆旋转楼梯。两个月后,传出旋转楼梯的漂亮铁花扶手被人拆掉,再到后来陈公馆锁上了门,此景不再。
她是本土“吃货”
品街头美食吃出广州浓浓情义
采访当天,临近中午,骆柳彤带记者来到了位于广园新村里的顺发面店。这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饮食店,骆柳彤在记者看单点过餐后,还特意为记者加点了云吞面和裹蒸棕。
骆柳彤拍摄传统老广州饮食店顺发面店。
“这里的云吞带有尾巴,像小金鱼,独有的广州特色。”骆柳彤说,作为一名本土“吃货”,她也注重味道,像店里的裹蒸粽,够料、够味、够绵,她在吃过后再也不吃别的地方的裹蒸粽。同时,她更为关注的是本土特色和历史记忆。骆柳彤解释,所谓的本土特色,指的是广州地道小吃;历史记忆,指的是起码有二三十年以上历史的店面。吃这样的美食,能感受到最平实自然的广州,还有老街坊们对广州的浓浓情义。
骆柳彤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2007年,她在荔湾区泮塘路的泮塘五约小巷内认识了一个卖马蹄糕的阿姨,“那是正宗的泮塘马蹄糕”。后来由于拆迁,阿姨搬走了,但是每天上午11点前,还会在她原来的旧屋前卖马蹄粉。骆柳彤说,那里人情味浓,来买马蹄粉的都是老街坊和熟客。
而在骆柳彤的美食地图里,除了顺发面店,还有李白巷姜醋、泮塘马蹄粉、明记甜品、车陂龙船饭、沙湾狗仔粥……因为喜欢这些老店,骆柳彤有空没空都会来尝尝各种美食,在品尝完之后就会心情大好。“坏心情也会变成好心情。”骆柳彤说,正因如此,她还写过多篇关于美食的文章并发表在报章杂志上。这些文章或书写美好的心情,或讲讲小故事,与众人分享。
她是旅行分享者
未来将制作广州和广东“穷游地图”
“广州传统中轴线区域包括古代传统中轴线(越秀山镇海楼—省财厅—北京路—天字码头)和近代传统中轴线(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一块砖,一片瓦,走走光滑的麻石路,聆听‘广州之心’——越秀的时代脉动。”
“每月1号和15号,佛山警察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在广佛线普君北路站B出口转右前行一段过马路,岭南大道北10号。”“参观完佛山警察历史博物馆,在附近车站坐车到‘东方广场西门’下车,过马路经北香园(顺便打包煎饺)往老字号天海酒家。虽说环境一般,但出品平靓正是众所周知的……”
上面两段文字,一是转发,一是自撰。骆柳彤近年来热衷自助游,每次旅游,她都会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分享自己的行经路线和经验,给后来者参考借鉴。
“我这次海南行也是这个目的。”骆柳彤说,待到时机成熟,她将会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制作广州、广东乃至全国的“穷游地图”。
专题策划信报编辑熊栩帆
专题撰文信报记者黄熙灯
专题摄影信报记者叶伟报(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