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遗体修复成功实施 效果“八九不离十”

16.04.2016  23:33

  王刚捧着3D打印完成的老人头部模型。81岁的黄老伯在一场严重的车祸中去世。让家属在悲痛中略感欣慰的是,借助上海殡葬行业刚刚具备的3D遗体修复功能,黄老伯的面部遗容得以逼真复原。这是国内首例完成的3D打印遗体修复。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获悉,黄老伯的追悼会定于4月17日举行。“我们终于可以看着爷爷,说一声再见。”黄老伯的孙辈说。

  3月30日,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正式成立全国首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遗体修复的工作室。以前,殡葬行业采用传统的油泥材料进行遗体修复,只能大致还原遗体面部的形状,而且制作时间周期较长。3D打印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可以制作任意复杂几何形状的实体,达到高精度复制效果。

  4月5日,81岁的黄老伯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由于遭遇重型集装箱卡车的剧烈碾压,黄老伯的头部受到粉碎性损毁。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经理刘凤鸣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由于黄老伯头颅损毁得非常严重,家属很悲痛,觉得无论如何要在追悼会上和老人见最后一面。4月11日,他们通过益善殡仪馆与3D遗体修复工作室联络。

  在接到任务后,工作室马上与家属进行了沟通,希望家属提供老人生前照片。由于黄老伯生前照片很少,家属能找出来的照片只有一张,是他们2015年带黄老伯去北京旅游时在天安门前拍摄的,照片的精度也不清,无法放大。工作人员只能尽量按照这张照片,对老人的面部进行3D建模,并在每个阶段听取家属的意见。

  电脑上的3D模型得到家属认可后,就进入3D打印阶段,打印的材质是可燃性石膏粉末,由于面部结构非常细致,整个打印过程持续了10多个小时。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制作完成的老人3D头颅模型不但接近肤色,而且还逼真地还原了老人面部的皱纹和皮下的血管,老人呈闭眼的安详面容。最终完成的3D头颅得到了家属的认可。“他们称赞很像,真了不起。”刘凤鸣表示,在家属看来,黄老伯能以一个完整的人告别人世,也算是给了老人一个交代。

  据龙华殡仪馆国家一级整容技师王刚介绍,由于老人的颈部也受到重创,因此此次打印还包括老人的颈部。接下来,他将把模型接到老人的遗体上,进行固定,同时为老人的面部进行精细化妆,例如眉毛部位。“因为修复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事先对老人的遗体做了必要的防腐处理。”王刚说。

  “以前,我们只能用木头雕刻一个模型,再进行翻模,再植入毛发,一条眉毛有2600根,两条眉毛人工要做7小时,整个过程没有一个星期做不下来,而且相似度只有三成。”刘凤鸣表示,这次整个3D遗体修复过程大约有6名左右工作人员参与,花了2天时间,相似度达到了80%以上。目前这项服务还未正式定价,因此只是收取了基本的成本费用。4月17日,黄老伯的家人为老人举行追悼会,届时3D修复部分将随老人的遗体一起火化。

  目前,上海殡葬服务中心下属的龙华、宝兴、益善三家殡仪馆,每馆每年接收的因重大事故而损毁的遗体都有100多具,服务的需求量不小。

  刘凤鸣表示,由于目前使用的可燃性石膏粉末是硬质的,因此并没有柔软的手感,眉毛位置只能在打印后再加一些人工描画技术,暂时无法进行植入。接下来,工作室将进一步进行精细化研究。

  “其实3D打印就像浇混凝土,将打印的材料高温融化以后,变成液体,再喷墨上去,一层层堆砌。”刘凤鸣表示,现在使用的石膏材料因为凝固点低,打印一层就凝固一层,而软胶材质凝固得就比较慢,需要对打印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因此技术人员正在对软胶材质的打印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不久的将来,不仅受到损伤的遗体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修复,而且选择最美遗容告别这个世界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