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护士遭打骂”是一记警钟

13.05.2015  12:11

  ■ 知新

  超过八成的东莞护士曾遭遇过患者的打骂,近七成每周至少要上1次夜班,超四成的护士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日前东莞对多家市属医院的护士群体进行了实体问卷调查,共回收1136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工作量大、担心出错、患者的不尊重不理解成为护士的三大压力源。

  东莞超过八成护士遭打骂,给当下的医患关系敲了记响亮的警钟。昨日是护士节,在这个属于护士们的特殊节日里,我们除了要把赞颂和祝福送给“白衣天使”外,更应关注和反思当下护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对许多医院来讲,“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不低于0.4∶1”的国家基本标准,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中华护理学会曾披露,我国护士短缺至少达100万人,护士配比数在全世界排倒数第四位。毫不讳言,护士配备不足,不仅是服务的短缺,更有医疗质量的隐忧。譬如,一个护士夜班要管几十号人,跑腿都来不及,应付都跟不上,出现护理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护士身在短兵相接之处,冷不丁就会成为患者及其家属的“出气筒”,遭受到无缘无故的辱骂、殴打、攻击乃至夺命的惨痛。

  出现上述囧境,追根溯源,一方面是重治疗、轻护理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以药养医”的现实语境下,医院注重的是引进可以“快见效”的医生、设备和技术,而在护理等医疗服务上舍不得投入;另一方面,护士普遍缺乏职业认同,工作量大、收入偏低,再加上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护士流失是必然。

  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疗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应看到,当下护士的工作不只是打针、送药、测体温、量血压,用专业的照料去治疗患者的生理疾病,还要以拳拳爱心去抚慰受伤的心灵,对患者的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这些,决定着他们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并且比一般医疗人员付出得更多。

  莫到护士节才想起护士、关爱护士,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医院加大公共投入、配强配优护理力量,更应重构全面的、均衡的、可持续的医护价值观,让护士的价值被重视并得到充分体现,真正以服务换效益、用业务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