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入选语文教材引争议:是糟粕还是精华?
新华社杭州9月10日电 (记者余靖静、王衡) 八股文,本只是一种对形式有严格要求的议论文体。其被明清科举考试定为“御用”行文格式后,逐渐“恶名远扬”,成为“僵化”“迂腐”的代名词。学者顾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2014年秋季学期,浙江的一所百年名校在新编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传说中的八股文,引发了社会关注。重新触碰传统,价值何在?教育改革,所传何“道”?
语文课改“先锋”:教材收入八股文
杭州高级中学是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2012年起,浙江省在新一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力促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杭州高级中学因其语文教学特色,成为浙江四所高中语文学科培育基地学校之一。
作为改革的一项举措,2014年秋季学期,该校推出了新的语文必修教材。因其中收录了八股文,引发了社会关注。
翻开这套一共六册的校本教科书,记者看到,第三册第七单元正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八股文”部分,该单元收入三篇文章,分别是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王守仁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在该单元的“导读”部分,教材编写者、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写道,“科举考试是明清两代大多数士子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明清两代的士子在八股文上可谓说倾尽心力。期间,诞生了不少文实俱佳的好作品,也产生了相当多的与科举有关的其他类型的文章。作为一种选择人才的方式,一种被推崇了五六百年的文体,八股文也自然有其合理之处,比如文章结构、论述方式、文采要求等。”
杭州高级中学多位语文老师均表示,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另一方面,建于1899年的杭州高级中学,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贡院的旧址,即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这也是杭高将八股文选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社会争议: “取糟粕”还是 “取精华”?
社会关注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引入八股文的动向,对此举评价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八股文行文刻板僵化,要求生于21世纪的少年学习明清科举的“陈腐之物”,实在是 “逆潮流而行”。
与社会评价相左的是,教育界人士对此举多持肯定。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轩说,对于八股文不应一概地否定,一篇文章能否入选教材,主要标准不在于是否八股文,而要具体地分析文章是不是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
张文轩认为,适当地在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优秀的“八股文”是一种好的尝试。文章的体裁是丰富多样的,让学生认识一种文体没有坏处,即便有坏处也要知道坏在什么地方。当然,选入的同时应把八股文的背景、影响等相关知识附上,让学生了解入选的理由。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7年的兰州一中老师许金辉也认为,八股文是一种存在数百年的文体,让学生们通过实例去了解其中的优秀之作,作为作文的一种参考,是有意义的。文无定法,八股文有固定的体例,整体上说是死板的,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作为写文章的方法之一。
教育改革:让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支架
面对社会对“八股文入选教材”一事的争议,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的老师们显得较为淡定。
“新编教材历时一年,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是希望这些课程能成为学生成长的支架。”老师们观察到,不少高中生在写作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他们认为,接触长于“破题立论”的八股文,或许能帮助孩子们改善这一弱项。
记者注意到,在“八股文单元”的“文本深化”部分,编写者分别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对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文后,学生需回答,“清代散文大家方苞曾称赞本文,‘层次洗发,由浅入深,题义既毕,篇法亦完。此先辈真实本领,后人虽开合照应,备极巧变,莫能继武也。’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认识。”
而在王守仁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提问为,“《钦定四本书》评论,‘有豪杰气象,亦少具儒者规模。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谅哉,气盛辞坚,已开嘉靖间作者门径。’请在了解王守仁生平的基础上,谈谈他‘已开嘉靖间作者’怎样的‘门径’?”
除了“八股文单元”,在杭州高级中学的新编语文校本教材中,还有书信单元、学术论文单元、日记单元、新闻单元等。
“每一个单元的设置都有我们的考量。例如新闻单元,我们希望孩子们了解在自媒体时代一个读者所需要的素养;又如书信单元,想唤起大家对慢生活和真情感的念想;至于学术论文单元,希望孩子在高中接触过,进了大学对着论文不发怯。”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李军良说。
“教材和篇目只是载体,真正的价值在于传承、交流和审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说,让孩子现实生活中能够清晰表达、倾听与理解,并拥有一个完整、健康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