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无烟”还要迈过几道坎?

30.05.2016  17:58

原标题: 公共场所“无烟”还要迈过几道坎?

  新华社广州5月30日电  题:“二手烟”为何“难抗拒”?——公共场所“无烟”还要迈过几道坎?

  新华社记者肖思思、周颖

  办公室里,领导吞云吐雾,下属无人敢管;餐馆中,本是饭菜飘香,可一阵“烟味”令人食欲全无;KTV中,吸烟者自我陶醉,怕烟者无处遁形……

  目前,北京、广州、深圳等十几个城市已出台公共场所“禁烟令”。然而,在“世界无烟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无烟”公共场所依然“有烟”。

   二手烟”依旧飘荡在“无烟单位

  在广州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谢女士已怀孕4个月,每次经过办公室外的走廊,遇到几个男同事结伴吞云吐雾,她都要憋足气。

  谢女士说,很担心吸“二手烟”对宝宝的健康产生影响。然而,“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有些人还是领导,也不好意思劝阻。每次只能避而远之。

  同一个单位的婷婷也忍不住“吐槽”,领导、同事不少是长辈,不便也不敢当面向他们提意见。有时不得已,只能借口自己感冒、身体不适,请他们去办公室外抽烟。

  “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婷婷说,“很担自己的身体受‘二手烟’影响。

  谢女士和婷婷的担心不无道理。据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广东省控烟协会秘书长汤捷介绍,研究发现,“二手烟”含有2倍的尼古丁、3倍的焦油、5倍的一氧化碳和50倍的致癌物质。每日和吸烟者一起呆15分钟,吸“二手烟”者所受的危害便等同于吸烟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5年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人吸烟率为27.7%,中国吸烟人数达到3.16亿。

  近年来,不少单位通过创建“无烟单位”提升健康环境。以广东为例,2015年底,广东共有1954家单位被授予“无烟单位”称号。

  然而,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今年3月至4月对全省“无烟单位”进行暗访发现,“无烟单位”依然“有烟”。抽查65家市县镇三级政府及256家卫生计生机构的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市县镇政府存在吸烟现象。

  暗访组成员秦祖国介绍,通常,单位领导干部不抽烟,“无烟单位”建设情况较乐观;如果单位领导也抽烟,控烟难度较大。

   公共场所“无烟”有多难?

  “二手烟”的危害早有共识,公共场所控烟政策也早已实施,但执行并不理想。公共场所“无烟”,究竟还要迈过几道坎?

  ——政府控烟法律执行难。汤捷介绍,不少烟民对控烟执法抱侥幸心理,一年到头也难被抓几次,且在广州,罚款仅50元,“控烟执法,震慑力不大。

  取证也是难题。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副院长何群介绍,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须穿制服,拍照取证“抓现行”。有时,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烟民可能已将香烟熄灭丢开了。

  ——群众控烟投诉监督难。何群说,自己曾在某餐馆内看到有人吸烟,立即拨打投诉热线,被告知须报上具体的街道、门牌号等地址信息。“有些地址可能根本没有门牌号。如果在高层餐厅吃饭,还要下楼查看门牌号,抽烟的人可能早已抽完走人了。

  目前,广州市具有举报违规吸烟功能的热线是广州市市长热线12345。记者拨通后,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介绍,投诉举报热线只做受理登记、不做应急处置。通常是根据违规吸烟者所在的不同经营场所,将热线转到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受理投诉后,在20个工作日给予查处回复……

  ——室外吸烟区建设不容乐观。有专家认为,设置室外吸烟区是全面禁烟的过渡措施,也是推进室内无烟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

  现实中,往往由于室外吸烟区建设不足,导致烟民和非吸烟者意见都很大。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的暗访调查发现,仅三成左右的政府设置了室外吸烟区。

   推动公共场所控烟谁是“关键人”?

  为推动公共场所控烟,保护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不少受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提出了建议。

  ——推动立法,加大违规吸烟者的违法成本。何群透露,广东正推动控烟立法。新的立法将推动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同时加大违规吸烟处罚力度。目前,该草案已提交广东省卫生计生委。

  汤捷说,希望国家层面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尽快出台,制定有效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队伍。

  ——推动政府机关单位带头创建“无烟单位”,领导干部公共场所带头控烟。

  对领导干部带头控烟,中央其实早有规定。2013年底,中办、国办就印发相关通知,强调要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并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何群建议,中央出台办法后,各地要加强落实、监督。

  ——增强烟盒图形警示,让烟盒成为“戒烟读本”。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为平装做好准备”,即对烟草进行标准化包装,增加健康警语、图案有效性。改变烟盒包装,更有效地警示烟民。

  ——加大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控烟的氛围。汤捷说,应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形成公共场合吸烟的“羞耻文化”。让公共场合吸烟者像乱扔垃圾、乱吐痰者一样,受到舆论、道德谴责,从而让公共场所不抽烟,渐渐成为社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