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福利费”有多少,应该晒一晒
10月13日,广州市财政局官网公布了2014年度市本级部门决算公开范本,要求各部门统一于10月23日公布2014年度部门决算。根据范本,今年各部门不仅要晒出“三公”经费,像差旅费、培训费、福利费、公积金等其他三十几“公”都将全部晒出来;同时,非税收入征缴情况要求细化至项级科目,这意味着各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也要披露。
在其他地方“三公经费”的公布都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下,广州市把差旅费、福利费等其他公用类项目应该公开的都公开,不失为公布形式和内容上的重大进步。在满足公众更多知情权的情况下,此举体现了接受监督的巨大诚意,也意味着之前被相关部门定性为“国家秘密”的福利费等信息不再讳莫如深,公职人员的工资多少也有望得到明晰。很显然,这样的财务公开才符合公众的期待和要求。
取得如此效果,当然源于法律的促进。《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监督预算办法》修订后,经2014年2月22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看上去颇为专业的表述:“部门决算草案应当按照经济分类编报支出”,它意味着新规实施以后,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单位津贴、各种补助都将全面公布,公众看到的将不仅是常说的“三公”,而是近三十个项目。
目前的预算公开主要是功能分类,简单说就是按照钱的用途来划分。以卫生部门为例,按功能分类就只知道这笔钱用于公共卫生防疫,但多少是用于人头费,多少是用于购置设备,多少是用于差旅费,都无从得知,从而给大量“其他支出”预留了空间。但经济分类则不一样,预算中的钱用于会议、培训、工资、福利、设备等方面的数量是多少,将一目了然,如此细分化的公布原则和方式,正好与现行的账务处理方式相吻合,也能让人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
功能性分类账本不但连专职审查的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都难以看懂,其他人更是一头雾水。所以,尽管近年来财务公开不断持续推进,却难获公众的真正关注。一本让人瞧不懂的账本,其实失去了公开应有的意义。而在三公经费被外界广泛关注,并作为监督权力的一个切口时,“单独公开”就具有了经济分类的影子。不过,在体系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这种公开效果毕竟有限。只有当所有费用都像“三公”一样进行项目化细化,呈现给外界的信息才会更真切,也才符合账务公开的底线要求。
包括财务公开在内的信息公开,在解决了“公不公开”的基础性障碍之后,就应当致力于解决“公开什么”和“如何公开”。如果没有技术性辅助,没有内容的实现,那么公布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从既往情况看,很多地方被媒体曝光出现“两本账”“两张皮”,比如2012年,广州市人大公布了市农业局等四部门的决算分析报告,可记者发现:该市农业局发布了两个版本的2010年“三公”数据,差额高达544.26万元。对此,相关部门“统计口径不一”的理由,依然无法避开“内外有别”的嫌疑,也使账务公开的真实性受到普遍质疑。若是采取经济分类的方式给予明细化公开,口径问题得到统一之后,类似问题可能就会有所好转。
“三公变多公”是对经济分类账本的践行,也是信息公开的必然要求。期待经济分类式公布尽快普及,从而让公布“多公”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