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子吴任君:写给生命的席慕容

21.11.2014  12:24

前几日在图书馆漫无目的翻阅藏书时,偶然间发现一本唤作《写给生命》的散文集。试读几页,满齿留香之感似曾相识。遂翻开扉页细细查看。我读书一向有一个不良习惯,即不喜先看作者或序,免得有先入为主之嫌。莎翁说,一千个读者,就会用一千个哈姆雷特。慕名而读书,必将因沽名钓誉而不得其中真谛。

扉页上浮现的名字出现得有些意外——席慕容,而且没有序。

不曾记得席慕容老师曾经写过这样一本散文集。不过散文这种神奇的事物,形散,意散,情散,各自成文,不拘一格。作家不断地写,写得乏了,就集结起来出版发售,读者们前一篇笑得花枝乱颤,下一篇哭得梨花带雨,情感跌宕起伏令人难于琢磨。读后若有所思,就足够了。

一直坚持读书必须先读人,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都镌刻着作者斑驳的过往,辉煌的年代,满满的回忆。就像读《我的奋斗》能读出希特勒歇斯底理般的狂热;读《百科全书》能读出狄德罗超越时代的睿智;读《你若安好》能读出林徽因似水柔情如清风的贤良淑德;而这一本《写给生命》,不外如此。

满月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为什么要将青春比作满月?因为月有阴晴圆缺,青春充满了喜怒哀乐。作者将没有怨恨的青春比作“青春的满月”。然而这仅仅只是作者在散文寄托的美好愿景罢了。没有怨恨的青春,就像永远不会亏损的满月,失去本应无暇的自然美。席慕容在《丰饶的园林》中写道,“没有比自然美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在席慕容的散文里,青春的怨恨无处不在。身为蒙古王族后裔,自小在汉人堆中长大的她自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对周围的言语甚为敏感。上课时历史老师在讲到蒙古历史时,无意中讽刺了蒙古如今的颓唐没落,小小的席慕容就坐不住了,“感觉好恨好恨老师,即使当时他仅仅只是无心之失,非出自本意”。

而对自幼精通国学而对理科无能为力的她来说,中学时的委屈场景数年后依旧历历在目,难于忘怀。老师在讲台上高声宣布席慕容的理科成绩为零分时,全班同学齐刷刷地往后看,目光的灼热里透露着同情、鄙视、叹息,这些复杂的情感都毫无保留地宣泄到了席慕容的身上。由己及人,即使在今天,这也将会是刻骨铭心的痛吧。但正因为痛过,所以叫青春,所以了无遗憾。

会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这一句耳熟能详,用之表白、求婚、写情书、拍爱情剧四海而皆准的诗,缘自席慕容《会开花的树》。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宏伟绝伦,马克思革命者波澜壮阔的一生受人敬佩,但惟独缺少了恋爱而美中不足。散文集中散文无数,却也收录这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主人公恰恰是青年时代席慕容的自比,一名虔诚信奉佛教的女子,为了心爱的男子,向佛许愿发作一颗开花的树。“我已经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寥寥数字,为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在经历了相遇,暗恋,告白,被无视后,会开花的树散落一地凋零死去,空余凄美的呐喊,“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同警世人珍惜情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逆风如解意 容易莫摧残。

戏子

“我只是一个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泪”

在《写给人生》中,席慕容以中年女性细腻而感性的视角,时而回忆诸多往事,任往事如烟,岁月如梭。时而谈论历史,感慨之言,发自肺腑。而在这一批感情丰富的散文中,她始终无法扮演感同身受的主角,仅仅是后来的旁观者。她本尊贵,王公贵胄之后,华珠明秀之门。却背井离乡,先是逃难到了香港,后又迁徙台湾。对自己的故土仅仅只有童年支离破碎般的回忆。她自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1989年的蒙古之旅,是她思想上的分水岭。之前她仅仅只是活在父母的乡愁之中,压根体会不到诗人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邮票”的孤独之感。在陪父亲游历欧洲名胜古迹时,席慕容曾沉醉在欧洲精雕细琢的美景中,父亲的一席话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好是好,就是太多遮挡物了”。

直到她1989年抵达内蒙古。

草原千里芳草萋萋,天际无涯炊烟渺渺的壮丽景象,使她震撼,也使她醍醐灌顶,了解父亲为何对着这一片草原魂牵梦绕,心驰神往。自那以后,她就活在自己的乡愁了。然而如今的草原不复昔年之景,那达慕也不再是以往的那达慕,她也不再是公主,她成了故土的旅行者,活在一个戏子无奈的心境里。

“星空下被多少人静静地传诵/你的昔日/我的昨夜。”

“妈妈很讨厌猫,猫一进屋她就大叫,我和爸爸只能趁着她不在家的时候把猫偷偷放进来,抱一抱。”

猫并非席慕容对自己的自比,而是见证她从少女成长为家庭妇女的见证者。童年的她也爱猫,也欣赏爱猫的男子。猫是她呵护的对象,但是她一直不能理解母亲对于猫咪的厌恶。明明是世间最古灵精怪的宠物,母亲却这样地介意,而且一改往日的温柔体贴,而变得蛮横无比。连父亲也不得不妥协。

直到她也成为了一名母亲。

直到她也成为一名家庭妇女,患上了洁癖这一奇特的“病”。在每次怀抱婴儿前都要洗上三四次的手,家里内外打理得一尘不染,为孩子们换洗每天的衣物。她终于开始意识到,那些上蹿下跳到处跑的小猫小狗最讨厌了。而她稚气未脱的女儿,却也是一个天生爱猫的女子,爱猫之余也对母亲恨猫疑惑不解,一如她母亲当年不理解她外婆的良苦用心一般。在背地里重现了当年母亲嘀咕过的话:

“妈妈很讨厌猫,猫一进屋她就大叫,我和爸爸只能趁着她不在家的时候把猫偷偷放进来,抱一抱。”而听到这句话的母亲,只是微微一笑,岁月静好,儿女健康,她很满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结语

在经历了童年青春的喜怒哀乐,青春期恋爱时的刻骨铭心,青年回归故土时的感慨万千,到中年为人妻母的贤良淑德。不过寻常人家日常之琐碎,写成富有哲理的现代诗和散文,不过一念之间。正如她在《执笔的欲望》中的真实写照,“一生,或许只是几页,不断地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从青丝改成白发,有人,还在灯下。”

写给生命》,灯下读毕。

(作者:2011侦查学<预审方向>二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