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环保投诉只是第一步

22.05.2015  18:37

据媒体报道,环保部日前公布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2014年群众举报案件处理情况。在受理举报数量较多的地市排行中,东莞市以20件的举报量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潍坊的21件。

投诉量仅次于山东潍坊,这样的结果自然令众多莞人尴尬。在面子不好受之余,更要看到20件投诉背后,是站着对环境负责的民众。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关切,显然超过GDP的追逐。如果不能回应民众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以环境的牺牲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逐渐清醒的人们肯定不会答应。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合理平衡发展与公众的环境权益,这令东莞尴尬的投诉总量还将继续攀升。

仔细审视这二十桩投诉,被举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法生产与废物、废气污染以及工地噪音、烟尘污染等。东莞有无数企业,它们在为东莞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负面资产,只要去看看东莞的河流与沟渠,就知道这二十桩投诉远远不能反应受污染面貌之万一。

对此,环保部门除了公布投诉总量,还要进一步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积极畅通投诉渠道,公布处理流程,要让一切有违东莞长远发展利益的企业生产都被民众发现。从这个层面来看,环保部门光是公布投诉总量还远远不够。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只有将每一桩投诉做到有回应,有处理进度,其最终处理结果能及时公布,从而形成一个投诉—处理—反馈的闭合回路,方能最大限度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

在以环评指标督促企业切实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宏观政策引导作用,落实资金与技术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只有做到惩治与资助的联动,才能推动企业加大对生产研发的投入,提升生产装备的科技含量,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与民众的环境权益的双赢。

因此,从投诉中能倾听到人们的心声,也只有通过民情民意的准确表达,东莞的发展才能时刻走在符合最广大民众利益的基点上,才能不断校正发展方向。有什么诉求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只有公众环境权益意识的充分觉醒,东莞的环保事业才有大成,只有如此,才能在更高的层次倒逼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投诉里看发展前景,即是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