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条件、优机制,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贡献“华南师大”力量
4月10日,新一轮(2018-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启动仪式暨主持人培训动员会在我校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我校党委书记朱孔军,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廖荣辉、科长秦玲,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和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以及全省21个地级市教育局代表等出席大会,会议由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我校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主持。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的439位工作室主持人满怀喜悦、激动和使命,从与会领导手中接过“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的牌匾。这是我省教育工作战线上的一大喜事,也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
王创在讲话中,希望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能“构建教学改革新模式”,成为“打造科研兴教的新引擎,建成人才培养的新阵地,搭建风采展示的新舞台”,并期望作为“工作室平台的灵魂和领头羊”的主持人,“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衷,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开拓创新,不辜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他强调,在新一轮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建设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各司其职和协同联动的关系。要求省地校各级单位既要各司其职,认真履行职责,又要及时沟通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及时解决工作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协同育人的关系。鼓励工作室主持人在追求自身成长的同时,主动融入“新师范”建设中,积极探索工作室对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培训的新模式、新途径。三是处理好立德树人和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争做“四有好老师”和青年教师的“四个引路人”。
朱孔军指出,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长期以来,我校始终高举“师范大旗”,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师范生比例长期位列原全国“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 9 所师范院校之首,目前为 43.7%。去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省厅建设“新师范”的号召,制定了落实“新师范”建设的具体行动计划,将建设“新师范”作为学校实施“出特色、上台阶”的重大战略之一。当前,我校正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合作研发师范类专业认证管理系统和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探索和构建“新师范”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学校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行业地位,为全省乃至全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而努力。
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他表示我校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教师教育高地,将会为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让其能常态化的参与学校师范生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让“优秀的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成为常态。同时作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落户单位,他呼吁我省最优秀的教师群体能联合起来,组建名师工作室联盟;呼吁我省校长、教师、园长的三大统筹管理中心,八大教师发展中心协同起来,建立教师教育协同互动机制,为建设我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推进我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共同努力。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代表柳文龙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春天已经到来,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优秀的人才从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作为教师群体的代表,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与自豪。
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代表柯中明表示,他将心存感激地接受主持人的光荣任务,并建设一个具有学术味、草根味、广东味、文化味、新潮味的工作室。
据悉,新一轮“名教师、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对原有工作室的考核两种途径产生。新遴选出来的工作室占到全部工作室的一半以上,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高素质队伍。在评选类别方面也有变化,新设了名园长、幼儿园名教师的评选类别,评选数量也相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这439位主持人中,仅近些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的就有147人,正高级教师114人,可以说是聚合了全省最优质资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近年来,分布在我省21个地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的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在促进本区域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区域内高层次的教师团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一轮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在充分总结上一轮工作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更新建设理念,创新建设模式,必将成为我省推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实的基础。
作者/通讯员:吴少平 | 来源: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