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公庄村民尝试制成柠檬膏 受到客人热捧

04.06.2016  15:49

  高志强种的柠檬比较特别,从出生到成熟都是绿色的,而且没有核。

  高志强在打包新鲜的柠檬。

  博罗县公庄镇村民高志强,6年多来一直在打理自家一片120亩的柠檬园。近两年来,柠檬逐渐受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市民的青睐。高志强经历过高产丰收却滞销的痛苦,也经历过霜冻导致产量极低的惨痛,于是他想到深加工:熬制柠檬膏,结果非常受欢迎。尝到了“深加工电商”的甜头,他今年打算正式生产柠檬膏,还计划打造一个可供游客采摘柠檬和游玩的农家乐。

  引进源自南美洲的绿色无核柠檬在公庄种植

  高志强的柠檬园藏身于公庄镇红岭村,经过蜿蜒的村道,进入一道铁门,里面豁然开朗,放眼望去都是柠檬树。时值初夏,树上已挂了好些大大小小、绿油油的果子。果树下放有蜂箱,耳边都是嗡嗡声。

  “柠檬是四季果,我们这里的气候也好,一年四季树上都会有果子的。”高志强介绍,这4500棵果树,他打理了近7年。他坚持环保、绿色护理原则,每年的产量只有6万公斤左右。其实如果一味追求产量,120亩的柠檬树年产量可高达20万公斤。

  好些第一次来柠檬园游玩的亲友,看到绿油油的果子挂在树上,第一反应就是这柠檬还没成熟,等成熟了就会变成大家常见的黄色了。“我们这个品种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黄色柠檬,而是从出生到成熟都是绿色的,而且是没有核的柠檬。”高志强经常向客人这样解释。

  2004年,还在一家资源开发公司上班的高志强出差到台湾,见到了这种源自南美洲的柠檬,非常喜欢,于是把它引到公庄,开始投入心思种植。

  记者随手挑了一个大的柠檬摘下、切开,见识到了这种柠檬的真面目。皮极薄,肉是黄绿色的,也可以说是接近绿色,有股清香,而非黄柠檬的浓香,无核。

  曾供过于求果子烂在地上,也曾遭遇霜冻产量极低

  高志强半路出家做农业,一开始憧憬特别美好。“每棵树的年产量大概在25公斤至50公斤左右,每亩能种50棵树,算起来亩产相当吓人,就算每公斤只售10元,利润也能有保障了。”回想起自己当初的想法,高志强失笑道。

  一开始确实是挺美好的。2011年和2012年,刚刚成熟的小柠檬树年产约1万公斤左右,高志强很高兴,利用做生意多年累积下来的渠道,他把柠檬卖到了上海,几家高级泰国餐厅都是他的常客。柠檬还出口到了新加坡,1万公斤一下子就卖光了。

  2013年,柠檬树成熟了,亩产翻了五六倍,原本是值得高兴的事,却成为了让他记忆深刻的惨痛经历。“所有的订单都卖了,也拜托一些老客户多要了些货,我们还是剩下了几万斤果子无法消化。

  那时人们对柠檬的接受度还不高,拉到市场上去卖,销量也极低。柠檬销不出去,高志强连采摘的动力都没有了,一批批熟透了的柠檬落在地上,自然腐烂,高志强和妻子看着这样的场景,一起掉眼泪。

  2014年,他又遭遇了一个极端。严重的霜冻导致柠檬树的产量极低,连基本订单都难以满足。

  尝试制成柠檬膏,受到客人热捧

  连续两年这样的惨况,让高志强坚定了要深加工柠檬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我很早就有了。”有朋友从澳洲、新西兰带回来柠檬蜂蜜、柠檬果酱,他就寻思着也用自己的柠檬做些有中国特色的相关产品。

  他找到博罗一位90多岁的资深老中医,求来了几个药材秘方,开始研究如何熬制柠檬膏。每天都守着熬制柠檬的大锅,失败了好多次才成功。“一开始熬出来的柠檬膏又苦又有糊味,和药材融合不到一起。直到把锅都熬坏了十几个,我们才掌握了方法。”高志强说。

  原本第一批做出来的只是试验品,没想着卖,但来找他玩的亲友一看到柠檬膏,试吃之后就要带走。辛苦熬制出来的几十瓶柠檬膏很快就被抢完了,天天有人催着他去熬制。“熬柠檬膏非常不容易啊,每次都需要熬至少12个小时以上,直到把所有水分都几乎熬干为止。”高志强说。他打开了一瓶柠檬膏让记者品尝,膏体非常结实,柠檬的清香与药材的甘香融合,在口中慢慢融化后还能吃到一些柠檬和药材碎粒。

  如今,他的柠檬膏在澳门、深圳等地都有不少客人,“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家庭作坊,但经销商还不少,都是他们自己要求要做的。”高志强笑称。他的经销商负责通过微信销售,接到订单后由高志强发货。每个月光是澳门的订单就有几十瓶。去年6月,他还与朋友一起合作在天猫上卖自己承包的荔枝,他负责打包发货,卖了5000公斤,也小有收益。

  “要是能早点想到这条路,我们就不会有这么惨的遭遇了。”高志强感叹。尝到了“深加工电商”的甜头,他今年打算正式批量生产柠檬膏,还计划打造一个可供游客采摘柠檬和游玩的农家乐。

  文/图 本报记者谢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