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益作职业跟纯粹兴趣不同 在招生时会看其家庭是否支持(组图)

28.07.2014  05:40

公益班”筹款课实践。 受访者供图

北师大珠海校区第一届“公益班”合影。受访者供图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金宝城直言“在这个领域挣大钱不太容易”:

  新快报记者 陈晓颖

  2012年,中国首个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班,近年,部分高校也都出现了开展公益领域专业化培训的尝试,如中山大学的民族学专业(公益慈善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的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这些都显示出,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增长,对他们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真正把公益作为职业,跟纯粹的感兴趣是不同的。我们在招收学生时都会提出一条标准,就是家庭是否支持。

  现象

  当前各基金会公益人员 专业从业经验非常不足

  2012年,中国首个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班,“我们当时一切都从零开始”,本已担任学校教育学院副院长的金宝城,又多了一个头衔—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那时候的他认为,自己也是一名“公益慈善领域的新兵”。

  到了今天,公益班已经逐渐走上轨道。现在,金宝城正计划着,在今年9月于深圳举行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中,将公益班更大范围地推广出去,吸引更多关注与资源。另外,中心正在向教育部门申请,把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作为正式学科,在大学开办慈善学院,招收慈善专业的学生。

  而就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多家高校都出现了申办公益专业方向、开展公益领域专业化培训的尝试,如中山大学在去年10月开办了首届民族学专业(公益慈善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今年6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也发布最新招生消息称,明年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计划新推出国内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招生40人。

  之所以有这些迅速发展,金宝城认为是源于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增长,对他们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去年3月,北师大珠海分校举办《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发布暨中国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内容涵盖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状况、公益组织管理人才胜任力研究、公益人才职业满意度的跨地区比较等方面。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各基金会公益人才的“专业从业经验非常不足”,基金会员工中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占了近70%比例,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仅占比例3.7%。另外,晋升空间狭小是阻碍公益人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价值认同、工作经验和外部交流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公益人才专业度提升的三种方式;公益人才满意度呈区域差异;公益人才整体职业满意度高于公务员和私营部门;公益人才职业队伍基本稳定,未来2年内有离职意愿的公益人才不到两成。

  公益行业总是很容易吸引到有激情、有想法的年轻人,但与所有行业一样,公益也需要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学习。

  【对话·培养方】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金宝城

  目前“公益班”最欠缺师资

  正在申报将其变成正式学科

  新快报:是否有考虑过更大范围地招生?

  金宝城:我们的培养定位是,培养骨干精英,做精英教育。往后工作的关键点不在于是否扩大班级招生,而是更大范围地给在校学生开展公益慈善的通识教育。现在学生都有做志愿者、做公益活动的意愿,但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体现公益慈善理念。而在这个阶段内,在还不具备非常充足师资的情况下,不会做大规模地扩招。

  新快报:学生普遍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加入“公益班”?

  金宝城:学生在做公益服务上非常热衷。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而学生在这方面都是有思考的。当然,真正把公益作为职业,跟纯粹的感兴趣是不同的。我们在招收学生时都会提出一条标准,就是家庭是否支持。现在思路就是,让从事公益慈善的工作也是体面的。但我们也会跟学生说,在这个领域发财、挣大钱不太容易。

  新快报:认为目前公益班比较欠缺的是哪方面的资源?

  金宝城:目前缺的最主要的还是师资,但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以往国内没有这个专业,只能找相近的学科老师。事实上,我们正在申报将公益慈善管理变成一个正式学科,下一步也会有创新的设计。目前,很多传统专业都是学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窄,我们觉得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应该是宽基础的,引导学生跨专业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话·用人方】

  中华儿慈会人力资源部门王佳

  希望校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增加项目管理和筹资等内容

  新快报:招聘公益人才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王佳:需要他们完全认同基金会的公益理念,有公益慈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此外,我们还会对他们的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察,包括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新快报:与其他同期进入的员工相比,公益班毕业生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

  王佳:跟其他的工作人员相比,公益班学生的优势是,有较系统的公益理论专业知识,对于公益及项目的理解一点即通。他们的劣势也较突出,他们在课堂上学的公益方面的知识,仅限于理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有很大差距,缺少实际经验、阅历、其他知识、资源等等,加之,中国的公益慈善环境与西方有很大差距,基金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工作之初,会产生一定的落差。目前对我们接收的这些公益班的同学而言,需要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际,适应社会,提高个人全方位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脚踏实地的向前辈学习,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开创新局面。

  新快报:是否会将“经过专业公益领域培训”作为招聘的重要指标?

  王佳:在儿慈会以往的招聘中,我们较注重应聘者是否系统地掌握公益慈善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这类人员较少,我们在应聘中会关注应聘者是否接受过公益慈善方面的培训,或是否在大学中学过类似的课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看重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包括宏观微观掌控能力、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还看重是否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及实践经验,是否热爱公益事业,对待工作是否用心等。

  新快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希望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着重哪些方面的学习培训?

  王佳:本土培养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招聘渠道,但我们有自己的用人要求,我们注重用人质量。目前,我们需要项目管理、筹资、品牌传播方面等的专业人才。因此,希望校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项目管理、筹资、品牌传播等方面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宏观掌控等,提高他们的实战经验和个人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