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如何抱团实施?(组图)
12.08.2014 04:43
本文来源: News.21cn.Com
1
热衷于公益的媒体人抱团向韩红基金会工作人员分享“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7月31日,媒体人抱团为15个公益组织分享“通过讲故事建立合作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3
在十里河一家奇石馆里,媒体人各尽其能,对该公益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大家还进行了直播式演练。
2
上一期,新京报记者亲身体验《100元如何做公益项目》,引发公益组织、公益爱好者的强烈反响。但过程中也有瑕疵,比如整个公益项目由发起到执行只有记者一个人去做—募款、晒账等等,耗时耗力。对此,致力于公益组织研究的北京大学师曾志教授评价称,把公益项目抱团”做,让志愿者发挥各自能量会事半功倍。
如何抱团做公益,对于个人或公益组织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近日,新京报记者再次以公益项目发起人等身份,切身体验抱团做公益项目的得失,并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接下来,记者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抱团做公益的现实境遇。
1
抱团尝试 “地摊式”分享
6月初,经申请,我获得“2014安平公益传播班高级研修班”学员资格,该研修班面向全国招募25名媒体学员,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知名教授岗茨先生封闭授课。
授课中,岗茨先生所讲述的“领导力”“公共叙事”等内容引发学员们强烈反响。尤其是公共叙事,亮点多多。
公共叙事是通过讲“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等以故事形式建立合作关系。这将对公益组织、个人、企业、学校等带来很大帮助。但国内尚不多见。
岗茨先生以互动形式向我们传递了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不少公益组织或个人,得知我正在学习“公共叙事—通过讲故事建立合作关系”技巧时,纷纷致电,希望课程学完后,能给他们分享如何讲故事。
虽然答应下来,但我想,与其一个人来讲技巧,不如将其当成一个“说出你的故事—从公共叙述到战略合作”的公益项目,该项目由接受过岗茨先生授课的媒体学员们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年轻人,大胆去做吧,我支持你们”,考虑到版权,我们将意欲公益分享该课程的想法告诉了岗茨先生,岗茨先生表示赞许,并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如是否持续性做该公益项目,大家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分享。
我将建议告诉部分媒体学员,学员们纷纷响应,称会尽全力支持这种有趣且有用的公益项目,让其在中国落地。
研修班结束后,我立即组织来自央视、北广传媒的学员以及哈佛大学岗茨先生的培训课助教,实施“说出你的故事”分享活动。
首个分享会选在“韩红爱心基金会”,我们与该基金会人员及其他公益组织人员进行了分享。分享前,我召集媒体学员做了为时1分钟的碰头会,称“这次分享活动是一次试错,我想了解一下抱团做公益的可能性,以及无准备情况下抱团的得失。大家加油。”
为时3个多小时的分享活动结束。大家探讨得失,“提前没有准备不行;有的学员一说话就是一二十分钟,但所讲述的内容并不精彩;有的学员太有个性,但我们是一个团队,不能出风头……”
除了这次分享活动外,另一媒体记者王辉也独自向他身边的朋友分享“如何讲故事”,王辉称,他一个人分享有先天缺陷,只能讲理论,无法以互动形式让大家体验。
事后,该分享项目被我以及媒体学员自嘲为“地摊式抱团”分享。
2
抱团演练 “石头会议”
韩红爱心基金会分享之后,我以及几位媒体学员初步决定,将讲故事的方法和心得传递给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这算是媒体人以公益的形式对社会的回报。
我们的公益计划在媒体同仁及公益组织之间传递。
很快,同样参与岗茨先生培训的媒体学员王倩(化名)致电我,称这个公益项目特别好,她愿意参与,并愿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使该项目更完善。王倩是央视栏目制片人,她因独特的气质、亲和力和媒体经验使得学员对她爱戴有加。
说到做到。不久,王倩召集哈佛大学助教、北广传媒管理人员等7位学员聚会,讨论如何将该公益项目做得更专业更有影响力。大家商定,该公益分享项目每两个月一次,旨在为公益组织、学校校长、教师及孩子等提供讲故事的方法。
为使该公益项目做得更专业,大家商定对岗茨先生教授的讲故事方法进行大胆的课程流程设计、人员分工及专业模拟等。
周末,在十里河一家奇石珍玩馆里,我们再次相约,一起制定公益项目流程及分工。分工中,大家人尽其才—颇有经验的哈佛女助教不足一个小时设计出整个公益项目的时间长度、人员分工;王倩则尝试以直播的形式将整个公益活动办得流畅并有趣;我则利用传媒人传播优势,对公益分享的内容和细节进行优化;益云技术达人代码先生则提供了声光电等方面技术支持……
亲和力强、口才好的做该公益项目的主持和教员;声光电技术强的做该项目的设备管理员;有号召力的擅长沟通交流的做项目小组组长……哈佛助教则负责全程项目规范及指导。
我们还进行了项目演练。直播式的演练效果让人惊喜。我们一起期待接下来要面临的公益分享。
事后,因在该奇石馆达成了多项可喜的公益项目共识,我们将该会议取名“石头会议”,以纪念抱团做公益的成果。
3
抱团实战 效果超出预期
我们拟定该公益活动在7月31日举行,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唐建光等多人得知我们要举行活动,纷纷发出邀请,“可以去我们这里,免费提供场地”。
我们将场地选在了新历史合作社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
惊喜的是,得知我们即将开讲,新华社记者及另外一个央视记者也主动加入,“我们支持这个项目,哪怕当一个端茶倒水的志愿者也行”。
我们决定将本次公益活动分享给北京15个公益组织,在邀请函中,我写道,“岗茨先生培训之后,我们想到了内化和分享,为实现我们以公益的方式回馈社会的需求,我们对讲故事的方法进行了设计,我们想将这种方法分享给你,以期您获得进步和惊喜。”
分头邀请。邀请函发出之后,圆恩空间等北京15家公益组织发起人、专职人员等纷纷响应参加。
7月31日上午,在东直门附近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聚集了超过15家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专职人员等,也有其他媒体人慕名而来旁听……大家立即进入一种学习状态。
新京报、央视、新华社、北广传媒等媒体同仁,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流程和分工,有序进行工作。
多名公益组织发起人,按照事先设计,纷纷尝试讲述“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圆恩空间工作人员刘文华讲了一个老北京四合院的故事,称南锣鼓巷一四合院原可能作为商业会所,但在公益人士努力下成了公益空间。他还号召在场的人都去这个四合院搞公益活动。
该分享活动超出预期,分享结束后,掌声不断。
多位公益组织发起人感谢称,“用讲故事的方法建立合作关系真是太有趣了,以前从没接受过类似这样的培训,我们期望你们继续做下去,我们还想参加。”
参与该分享活动的媒体朋友称,以前总不希望自己去做螺丝钉,但当真正以螺丝钉的形式参与进去后,发现做一枚螺丝钉原来也这么美好。大家一起抱团做公益项目,每个人都是螺丝钉,但每个人都是主人翁。
该期公益分享结束后,我们有了更大的想法,设计该公益项目的Logo;与有关基金会合作,申请有关公益基金;把抱团做公益的理念通过公益项目持续下去。
抱团做公益的9道引申题
出场专家
唐建光 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
刘志则 北京汇智博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
1
做公益项目需要抱团吗?
记者:当然需要,此前做《100元如何做公益》,就因为没抱团,导致个人执行中很忙,恨不得三头六臂。如果更多人抱团做,岂不很好?本次参与抱团公益实验,效果很好。
专家剖析
唐建光:公益项目不只局限于一个人的力量或一个团体的力量。个人,可帮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或做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也是公益,但要对社会形成更大的影响或干预,就需抱团形成合力,使其聚合成一个大的力量。
刘志则:凡事往往是人多力量大。现在明星做公益尚且抱团,平民做公益更要凝聚力量才能获得合力。抱团式的公益模式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参与通道,让公益项目从小众走向大众!
2
散兵游勇如何同做公益项目?
记者:现实生活中,公益组织需要志愿者,非公益组织的公益爱好者其实也需要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的确散兵游勇,这就考验如何聚合他们分散的能量,在我看来,有共同价值观和公益需求的人更容易抱团。
专家剖析
唐建光:如通过微信圈或者QQ群等,发布有关公益项目,找到对该项目感兴趣并且愿意付出公益时间的人。
刘志则:复杂的组织都是由微小个体简单交互行为而产生,这里产生“交互影响”是关键要素,做公益也是如此。公益项目,只要发起的目的、预期的结果能和参与者的普遍愿景契合,在“抱团”的过程中可以自发形成合力。
3
需要什么样的能量助力抱团?
记者:本次公益项目分享中,我个人认为,央视制片人王倩起了关键作用,她用良好的信誉和亲和力助推了该项公益活动的规范化及进程。如果没有她的帮助,也许该项公益活动地摊化的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我认为,有号召能力的人会推动大家抱团做公益。
专家剖析
唐建光:抱团的核心可以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发起人,也可以是一个大家的共同目标,或者是围绕一个项目来进行分工组合,不一定有既定模式。
刘志则:公益组织需要灵魂人物,既要是项目执行的能手,又要是项目动员的旗帜,既要是协调性工作的推动者,也要是跨空间业务单位沟通的调度人。
4
如何聚集每个成员的有效能量?
记者:公益项目中,先让大家讲述自己的特长,然后根据特长让参与者自己选择做什么。我们不硬性管理每一个参与者。如果意见不统一,我们将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罗伯特规则”达成协议。
专家剖析
唐建光:要抱团,除善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良好的资源组合和能力组合,这需要各种人才,组织者、传播者等,如果大家根据特长组合,就比单纯凭热心去做事效率要高得多。
刘志则:公益团队里精神鼓励比其他物质鼓励更具力量。当不同的声音到一起时,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的前期策划中,让参与的志愿者在参与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是公益团队获取凝聚的有效途径。
5
如何实现多次抱团合作?
记者:一次抱团易,多次抱团难。比如做该次公益项目,我们设置了两个月一次的公益分享,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参与者的闲暇时间。另外,这是沙里淘金的原则,如果这个公益项目足够好,参与者会将其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继续参与下去。
专家剖析
唐建光:一些不相干的人在完成一次公益项目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认同、默契以及协作,然后再进行多次抱团,相当于一个企业,完成一个项目后进入下一个项目。
刘志则:公益事业的可持续性问题,是一个培养问题。公益的发起者和参与的志愿者应该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了解,设计不同阶段的阶段性培训,让团队的核心人员从一次次的志愿者活动中来。
6
成员无法完成抱团怎么办?
记者:不要抱怨成员以各种理由无法参与,一定要找找项目是否存瑕疵,及自己所设置的公益项目分享时间是否合理。建议大家共同以探讨的方式制定公益时间,而非独断专行,根据自己方便设定。
专家剖析
唐建光:每人要充分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时间、能力和毅力,如果不能实现这点,那么他和团队都可以在事先做出选择,但一旦约定了应该去服从这样一个目标和分工。
刘志则:以人为本。公益组织对待志愿者,需进行更多沟通与了解,而非按部就班地安排,可增加统一培训的机会与时间,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在组建公益团队过程中,初步聚集有更多参与度的核心队员尤为重要。
7
抱团推行公益项目最担心什么?
记者:公益项目运行中,参与者因过于展示自己性格个性,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在我看来,做一个共同的公益项目,没有明星,只有志愿者。大家都是螺丝钉。韩红、崔永元、姚晨,他们有名吧,但做公益中,他们真的不是明星。
专家剖析
唐建光:坚持。很多人一开始认同这个目标,后因各种原因退缩,会耽误、影响整个项目进展。另外,很多人认为自己有公益心,因此要表达想法、价值观,那么就很难跟别人达成妥协,或完成协作。
刘志则:公益之举,发乎心,止乎礼,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期望的公益组织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是由大众对慈善公益的认知和参与度决定的。
8
抱团中需要光环人物带动吗?
记者:崔永元、姚晨、周迅、韩红、邓飞都是光环人物,因自身光芒,吸引了很多追随者跟着做公益,但对于公益组织或个人而言,没有光环,但不代表无法开展公益项目。我们更需要认认真真推行好公益项目,取得更多人信赖,才能进一步凸显我们的价值。
专家剖析
唐建光:大的项目,可能公益机构需要光环人物推动,利用他的影响力实现普通人无法达到的一个目标。但普通人做公益的价值和意义更大,不要因为没有光环而不做。
刘志则:爱心面前,人人都是大明星。最好的公益,是可持续地发展的公益;我们需要明星的支持和参与,但我们更需要全民参与。
9
抱团做公益要接受什么挑战?
记者:也要体会到从志愿者到发起人的一个转变,并号召更多人参与进去。很有挑战性。
专家剖析
唐建光:抱团做公益和自己一个人的随手公益不一样,这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目标,我们共同去实现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共同的承诺,我们不能因自己的一些时间或意气等原因去损害大的目标,这种损害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协作者不负责任,也是对要实现的目标不负责任。
刘志则:公益,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大力推动公益项目的延伸、孵化,以满足更多元化的社会公益需求,让公益真正进入每个人的身边和生活。
本文来源: News.21cn.Com
12.08.2014 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