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东城是民间公认“一哥” 为啥南城却成了主中心?
城市主中心依托行政文化中心与南城国际商务中心,侧重行政文化、商务办公服务,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图为行政中心广场旁边商业写字楼林立。
东城侧重现代商贸服务,重点发展现代商业。图为东城万达广场。
莞城侧重历史文化与教育服务。图为莞城中心小学的学生通过安全宝典电脑游戏,增长安全知识。
东莞市区由南城、东城、莞城、万江四个街道组成,谁是城市中心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成果草案(下称“总规草案”)的公布,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似乎将划上句号。
总规草案明确提出,南城是城市主中心,东城、莞城、万江为副中心。城市主中心在总规中有怎样的地位?面积、GDP都堪称城区老大的东城街道为何屈居“副中心”?莞城、万江街道是否会在市区中被边缘化?一直被认为是没有城市中心的东莞能否在这轮城市总规修编中找到自己的“心”?
市区步入“一主三副”时代
按照总规草案,城市主中心依托行政文化中心与南城国际商务中心,其他副中心分别依托莞城中心区、东城中心区、万江中心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区域影响力。这是东莞首次赋予市区各街道以明确的“1 3”定位。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解释说,城市中心是一个体系的概念,由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等不同类型)的中心形成完整的中心体系,各级各类中心分工互补,共同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总规草案打破行政界线,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构建职能分工、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城市中心体系,注重塑造各类中心的功能,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
在中心城区层面,东莞将构建“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单元中心”的城市中心体系。“城市主中心是城市中心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层级的中心共同组成城市中心体系。”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说,从空间范围看,城市主中心与城市副中心是指一个特定的区域,并不是说整个南城街道就是城市主中心,整个东城、莞城、万江就是城市副中心。
这意味着,城市主中心只是南城中的一部分,而副中心也只是其他三个街道中心区为核心的一个空间区域。城市主中心与城市副中心之间是功能互补、分工不同,共同为生产、生活提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服务。
城市主中心依托行政文化中心与南城国际商务中心,侧重行政文化、商务办公服务,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东城城市副中心侧重现代商贸服务,引进品牌旗舰项目,重点发展现代商业。
莞城城市副中心侧重历史文化与教育服务,重点发展传统商业、文化创意产业,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万江城市副中心侧重滨水休闲服务,重点发展休闲商业、休闲 旅游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滨水休闲特色。
这一布局和各街道的自我定位呈现出一定的重合。
如南城街道在2011年第九次党代会上就提出:“努力把南城建设成为东莞新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今年更提出要“以高水平建设城市中心为总目标,以全力打造东莞总部基地、 金融 中心”。东城街道今年提出“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新思路,打造成为高水平发展的“智慧商贸新城”。万江街道在2011年就确立了“活力万江,滨水绿城”的发展定位。莞城街道则提出“文化莞城”、“商贸莞城”、“幸福莞城”的发展目标。
城区人口预计增加40万人
2014年,东莞市市域常住人口已达834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四个街道常住人口达到121万人。
总规草案提出,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约为950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为160万人。这意味着,未来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市区。
东莞为何没有冲击千万级人口城市?市区能否承载人口增长?
市规划局表示,由于宏观发展形势、现实条件等原因,东莞未来的人口规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东莞特殊的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动性大,受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随着产业转型、“机器换人”的全面推行,以及区域人口红利的弱化,未来东莞的人口增长趋势将进一步放缓,并伴随有波动现象的发生。
但是,国家人口向主要城市群集中的趋势仍将持续,珠三角仍处于人口集聚阶段,东莞作为沿海地区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更多人提供安居乐业的空间。
总规草案考虑到,一方面,要保持人口总量稳定适度增长,确保城市活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储备。另一方面,考虑城市综合承载力,以及城市的财政可支付能力,与东莞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相适应。
市规划局表示,总规草案基于经济和财政在稳定增长的背景,参照资源约束下的人口容量,综合选取指标,预测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约为950万人。同时,东莞将转变人口引导与调控思路,即从关注人口总量转向关注人口结构与需求。东莞将强化产业对人口调控的源头作用,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优化人口结构。东莞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环境再造,大幅提升生活品质,吸引和留住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到2030年,预测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约为160万人,比现状增加了约40万。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在东莞扁平化城镇体系中,为实施强心战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是中心城区作为东莞公共设施相对集中,服务水平较高,以及环境品质较好的区域,对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
市规划局认为,相比广州、深圳等地的人口密度,东莞中心城区的人口承载力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用地规模增长不大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城市更新等手段,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提高中心城区的人口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