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关键因素成为短命真凶

02.10.2015  07:04
但受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意识等因素限制,南非、巴拉圭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北京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高达81岁,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原标题: 六个关键因素成为短命真凶

  人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常听别人说,吃这个可长寿,做那个动作可长寿,但具体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但规律的生活作息肯定是长寿的前提。想知道长寿养生方法以及健康小常识吗?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人口期望寿命比1990年延长6.2岁,从65.3岁上升为71.5岁。

  但全球健康期望寿命仅从56.9岁增至62.3岁,长了5.4岁。专家指出,“期望寿命”是生命的长度,即能活多久。

  而“健康期望寿命”是生命的宽度,指健康生活的年数。

  后者落后于前者,意味着人们虽活得越来越长,但在一生中却有近10年时光难逃病痛的折磨。

   防治慢性病成了新挑战

  该研究由华盛顿大学牵头,分析了全球188个国家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日本、新加坡、安道尔、冰岛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名列前茅,日本健康期望寿命高达73岁。

  莱索托、斯威士兰、中非共和国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居全球最低水平,莱索托健康期望寿命仅有42岁。

  研究人员表示,多数国家的健康期望寿命均在提高,比如尼加拉瓜、柬埔寨的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长14.7年和13.9年。

  但受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意识等因素限制,南非、巴拉圭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

  研究还分析了导致人类寿命缩短的10大因素,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中风、腰背和颈部疼痛、交通事故、腹泻、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儿早产并发症、艾滋病和疟疾。

  研究人员认为,近年来,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防控已见成效,婴儿死亡率也在明显下降,但防治慢性病和伤残却成了全球健康的新挑战。

   不良习惯是健康杀手

  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相比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寿命仅有35岁,60多年来,我国人均寿命几乎增加一倍。

  对此,周生来表示,经济水平的提升、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传媒对健康知识的传播,这四方面促使人类活得越来越长。但“”的增长并不代表“”跟得上去。

  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北京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高达81岁,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但18岁以上组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仅为58岁,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

  这意味着,很多国人的一生中会被各种疾病消耗20年甚至更多的生命年,情况不容乐观。

  “基因把子弹推上膛,不良生活方式则扣动了扳机,成为健康杀手。”专家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是降低人们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慢性病在我国井喷式发展: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国还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约有1.39亿糖尿病患者。

  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锻炼、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之源。

  虽然人们可通过药物与慢性病进行长期斗争,维持生命,但这样的生命质量不高,不是健康的长寿。

  此外,健康期望寿命不高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也很不利。

  专家指出,人生最后阶段将之前积累的财富全部花在治疗上,严重影响家庭幸福指数和个人梦想的实现;还会直接加重国家医疗负担,间接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

   六个“关键”防未病

  推动全民寿命保“”增“”,离不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专家表示,首先,政府应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对医疗预防的投入,真正负担起民众健康体检的开支;其次,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让民众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再次,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专家也认为,政府应把精力放在医疗的“前端”,即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在健康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两位专家举例说,政策方面,英美等国由第三方保险公司出钱给全民做体检。

  法律方面,美国强制规定,在一些食品中加入叶酸,有效防控心血管病。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