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水河国家保护区时隔六年再现大熊猫:一出场就咬坏相机

18.05.2018  12:34

进入相机视野的大熊猫。 本文图片 天府早报

被大熊猫啃坏的红外相机。

继2012年之后,彭州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一次发现大熊猫活体。5月14日下午,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到中坝保护站管辖区内的糖桶岩区域回收红外数据时,意外地在红外相机里看到了大熊猫的影子。“是一只成年的健康的大熊猫”工作人员介绍。

与相机来了次亲密接触

据了解,这只大熊猫是于2月16日时进入了相机的“视线”范围。更让工作人员忍俊不禁的是,调皮的滚滚还与相机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从所提供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只圆鼻黑眼的动物凑近镜头,牙齿和相机的金属外壳碰撞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啃完就走的滚滚,完全没有照价赔偿的意思,留下孤零零的相机躺在地上继续坚强地执行任务。当工作人员捡起这个手掌大的相机时,它已“面目全非”。

古人就给熊猫起名‘食铁兽’,因为有说法是熊猫会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啃食家中的铁器等,补充自己所需的微量元素。”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陆续设立20条固定监测线路

此外,之前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多次发现大熊猫的活动,不过,2008年大地震后,因为森林资源到山势等的改变,让很多大熊猫选择了离开。

为了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域,陆续设立了20条固定监测线路,定期开展巡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还会与森林公安、森林武警等部门在保护区和相邻周边社区开展反偷盗猎、非法采集专项联合武装巡护工作。每三个月,工作人员都会固定地去做数据收集。而上一次用红外线相机监测拍摄到大熊猫活体的时候,是在6年前。

而这次大熊猫所出现的区域,也被成为保护区内“最难爬的区域”。“白水河区域本就是四川盆地向龙门山山脉过渡的地带,通俗一点,就是相当位于盆地的盆边,海拔高,而糖桶岩区域的地势更甚。

工作人员也解释,熊猫之所以“喜欢”这块宝地,和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环境等分不开。

据悉,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温垂直分异明显,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雨日多,日照少,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2.3℃,区内气候适宜大熊猫可食竹生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近1万公顷,是大熊猫岷山B种群分布的最南端,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区域和“爱情走廊”,在地域上沟通了九顶山、龙溪——虹口等大熊猫保护区,使岷山山系南段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对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稳定和发展种群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白水河自然保护区 六年前发现成年大熊猫活动痕迹

2012年4月,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到龙门山林业站站长电话汇报:“龙门山镇团山村4社村民干德连在本村集体林灯盏窝附近的甘家屋基右测的正平梁子(海拔1700余米)发现了一只身长约1.3米,体重约90余公斤的大熊猫。

经林业部门现场查看,该大熊猫在一棵大树桩前做了一个临时的窝,周围生长着一片茂盛的百夹竹林,大熊猫的窝内发现了留存的毛发。“在窝的前面方园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熊猫取食了36株百夹竹的茎,并相继留下了成堆的三大堆粪便,每大堆各有9-12砣,粪便十分新鲜湿润、淡金黄色、几乎全由竹茎购成,沿途还留下了新鲜的足迹。”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原标题为《时隔6年,彭州白水河再现“滚滚”身影 太调皮了!一出场就啃“伤”红外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