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媒体密集关注东莞 样本解析转型升级实践

17.02.2016  10:04

近期央媒关注东莞一览表

■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手机系列连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术企业。(记者 郑志波 摄)

编者按

新春伊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经济 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频频关注东莞,纷纷在重要版面、栏目刊播关于东莞或以东莞为样本的报道,数量达到16篇之多,内容涉及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城市形象宣传、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多个方面。报道以大量笔墨肯定东莞经济社会建设成效以及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做的不懈努力。

本报今日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1、新华社聚焦东莞转型,中英文同步向海内外播发文章

东莞未现“倒闭潮”  “世界工厂”正在转身

低成本优势渐失后,外资“撤离潮”是大势所趋还是言过其实?“世界工厂”未来将为世界提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来到东莞调查,并在2月4日中英文同步向海内外播发文章,介绍东莞转型经验。

企业关停处在正常范围

报道称,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了“6000亿元俱乐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并非只是一句玩笑。

“世界工厂”招牌背后,占东莞对外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的外商 投资 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外企一样,他们正承受着当下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种种压力。唯一的不同是,这种“不适”感或许来得更早一些。

正是因为在对外经贸领域具有这种“风向标”作用,东莞外资企业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外界聚焦,“倒闭潮”“撤资潮”等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

对此,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说,东莞有外资企业倒闭外迁是事实,尤其诺基亚东莞工厂、联胜电子等个别大型工厂关停结业格外受到关注。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都属于正常范围,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搬迁潮”。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5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其中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此前三年,东莞关停外迁外资企业数分别为569家、454家、434家。

外资仍在不停地涌入东莞

报道指出,事实上,“倒闭”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08年,当时国际 金融 危机席卷全球,东莞857家外企关停外迁。之后,关停企业数量逐年递减。

如果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观察,会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生”有“死”实属正常。从1979年至2008年间,东莞累计吸引外资企业2.7万余家,2008年实有约1.2万家。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前,平均每年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然消亡500家左右,约占总量的4%至5%。

“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慢慢积累形成。这里产业链成熟,上下游配合默契,而东南亚除了人工成本低一些外,在产业的成熟度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无法挑战东莞。”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

外资仍在不停地涌入东莞。2015年,东莞实际吸收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外资在科研技术行业投资增长135%,在金融行业的投资增幅高达696%,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吸金大户”。

东莞百利达 健康 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草彅和彦,是当地日商协会的副会长。在他印象中,这些年东莞日资企业有来的也有离开的,但总体并没有突出变化。

尽管成本上升让很多企业有了压力,但聚集的上下游企业、较低的物流成本、细化的分工服务等因素,牢牢地吸引着一大批外资企业,他们选择了留在东莞。

转型大势所趋,创新破解困局

一批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的外资企业倒下或离开,同时更多更强的企业不断成长,迎来一轮新的生命周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升级过程中,也给东莞与全球前沿科技结合带来了机遇。

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汇集了一批中外创新型科技企业,将工业机器人作为发展方向的李群自动化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夏天,由李群自动化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机器人月饼包装线投产。8台李群机器人组合而成的包装线可以实现分拣、装盒、封箱等多项工艺,每小时上千盒的产能,全程只需4人监管,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包装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从手机、电脑到数控机床,从汽车零部件到机器人、智能设备,东莞制造业出现了对包括外资在内的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加工制造业层级逐步提升。

竞争日趋激烈,提升自身“磁力”

在东莞采访期间,外企里涌现的“高精尖”研发机构令记者印象深刻。“十二五”期间,东莞外企新设立研发机构943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379个。

还有一些行业翘楚,专注研发创新,极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有专家认为,正因这些“隐形冠军”不懈努力,东莞现代产业才能葆有竞争力。

“东莞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说,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东莞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施“东莞制造2025”  战略,抢占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2、《人民日报》刊发对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的专访报道

东莞仍然是投资热土

经济的稳中向好是否意味着寒冬已逝、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莞式反转”如何诠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东莞制造”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东莞,是否依然是一片投资热土?《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并于1月26日在13版刊发报道。

回顾“十二五”

稳住了、稳中向好

面对记者,徐建华平静而自信地说:“‘十二五’可以说东莞稳住了。”“稳中有进,保持向好势头。”

首次跻身国内“6000亿元俱乐部”,东莞经济稳中换挡调速。

成功培育过千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令东莞产业链接创新。

首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企业诞生,过十家百亿企业、上百个现代产业项目应运而生。市场主体突破71万户,居全省首位。“倒闭潮”说不攻自破。

2015年,东莞以一份亮丽的答卷,宣告“十二五”顺利收官。

“从金融危机到‘十三五’的这几年,对东莞很关键。”他坦言。

整个“十二五”东莞生产总值保持7.93%这个不低的增速,稳在中高位,才得以腾出手换挡提速。

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的同时,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7.97亿元,增长超过10%。税收收入总额1413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增长14%。这个指标代表的是地方实际可用财力和结构,支撑可持续发展。

东莞还是一片投资的热土。

徐建华说,2015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增长17.5%。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原地增资扩产的。“如果说外资对东莞没有信心,东莞实际利用外资不可能在那么大的基数上有那么高的增长”。

展望“十三五”

坚持“三个走在前列”

“过去几年东莞解决先发地区面临问题和考验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优化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了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信心与决心。”徐建华表示,东莞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

一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的重大区域创新园区、平台和载体,积极构建“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大力推动对外开放合作走在前列。继续办好 海博会 ,加快中俄贸易产业园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把东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三是大力推动重点改革突破走在前列。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使改革真正成为引领新常态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