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学宫:幽幽宁江水 厚德道且高

23.09.2016  23:31

兴宁学宫建于明成化年间,坐落于今兴宁市兴民中学内。

 

  【关键词】

      兴宁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境广跨古兴宁江(今五华河)、右别溪(今琴江)、左别溪(今宁江)流域,当时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县名由宁江而得。从南朝齐至宋天禧三年(1019),数次析兴宁置齐昌县(府)。南汉国时期为附都城齐昌府,地位仅次于广州兴王府。宋熙宁四年(1071)分设长乐县(今五华),为循州府治,此后,县境相对稳定。明属惠州府,清雍正时改隶属嘉应州。兴宁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历来比较发达,县城曾被誉为“小南京”,外地则有“无兴不成市”之说。

  【逸闻轶事】

  两块石碑记载学宫沧桑史

  兴宁学宫从明朝初年修建至今,近千年间几度沉浮。如今在大成殿内,两侧的墙壁上保存竖立着几块石碑,这是记载兴宁学宫岁月变迁的最好见证,也是兴宁人文历史中宝贵的资料。    其中一块是“重建兴宁县学宫碑”。清道光十一年十一月九日,当时的广东学政徐士芬撰写了碑文,嘉应州诗人吴兰修篆盖。这块碑文有明显的裂痕,据熟悉地方史的专家介绍,“重建兴宁县学宫碑”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寇飞机投下的炸弹震裂,后来经过人们努力补缀才重见天日。

  还有一块是“重修兴宁县学宫碑”。中华民国三十三(1944)年仲春,由梅县籍的兴宁县长温克威撰写碑文,详细记录了因抗日战争遭毁的学宫及部分修复学宫的历史。

  这两块石碑,不仅记载了重建(修)学宫的历史,也见证了兴宁人民饱受抗日战争困扰的血泪史。

  【问迹寻踪】

  “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雄雄学宫,富丽而迁。”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在《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中如此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兴宁学宫。

  学宫,古称文庙,民国以后改称孔庙。兴宁学宫坐落于兴宁城南司前街兴民中学内,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学宫继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兴宁学宫以及它的“继承者”兴民中学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府,推动了兴宁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雍穆学宫耀千秋

  在城市的一片喧嚣繁华中,兴宁学宫静静地隐于兴民中学校园内。走进兴民中学古色古香的校门,穿过偌大的操场,棂星门便在两棵高大的树木中若隐若现。棂星门是兴宁学宫的外大门,据称,其方位、构筑、功用均很有讲究。它设门三扇,中为状元门,左为榜眼门,右为探花门。状元门的门额上,正面浮雕是双龙戏珠,背面是双凤朝阳,镌刻甚为精细。按照旧时规矩,每年春秋二祭之日,科考有名位者方可由三门进,其余人等均由另外侧门入。

泮池、状元桥、大成门,旧时,状元桥两端有铁链阻隔,只有状元方可从桥上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孔,其他人须绕泮池而进。

  穿过棂星门,可见泮池和大成门(原名戟门)。泮池呈半月形,总共由152块石板、石条、石柱穿榫落槽构筑而成,石柱顶部雕成花蕾状。泮池长15.3米,最宽处8.6米。据老者所言,兴城为龟形,学宫乃龟尾,全城地势向此倾斜,故即使天大旱,池水也不会干。泮池中间跨座石拱桥,俗称状元桥,宽2.8米,全由花岗岩石块拱筑而成。旧时,状元桥两端有铁链阻隔行人随意往来,只有状元方可从桥上入大成殿祭孔,其他人须绕泮池而进。


棂星门是兴宁学宫的外大门,据称其方位、构筑、功用均很有讲究。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正面祀孔子,上面是康熙御书“万世师表”拓匾。“万世师表”匾额下还有“斯文在兹”牌匾,下有一副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这原是乾隆皇帝题北京安定门内先师庙大成殿的一副楹联,如今常见于全国各地的学宫或者孔庙中。现存的大成殿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殿高约15米,22根花岗岩石柱支撑整座大殿,气势宏伟,构筑严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殿前为石铺的月台,月台下是丹墀,丹墀正面有一块“五蝠团龙”浮雕,团龙穿云戏珠,五蝠环绕飞翔,镌工精细,耐人品味,被视为国家级文物。大殿两侧是东庑、西庑,原是祀先贤、先儒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校史纪念室,里面详细介绍了兴民中学辉煌的校史,以此不断鞭策后人奋发图强。

  尊经阁碑闪光辉

  如今的兴宁学宫,从棂星门到大成殿,以及大成殿和东西庑都被铁网加以维护。大成殿后方还有尊经阁和宇新读书亭。


尊经阁历经被毁,几度重修。1605 年,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应时任兴宁知县史懋文之请,撰写了《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

  尊经阁是兴宁学宫内最为著名的一个建筑。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史懋文改建尊经阁于大成殿北,并广置经籍及诸子百家藏于阁内,以供士子博览。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应史之请撰写了《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记》。这个广纳百家的藏书之所在清宣统三年(1911)被末代县令茹欲可改建为兴宁的第一所图书馆。

  可惜,大多数的古代建筑都难以抵御历史长河里不断的战火。据现址的《尊经阁碑志》记载,尊经阁在明、清、民国数百年间累遭战乱破坏。1939年6月15日,更是遭到日寇战机轰炸,破坏尤甚,以致危楼蚁蛀,阁貌疮痍。汤显祖撰写的《尊经阁碑》也已荡然无存,不知所踪,令后世无比叹息。欣慰的是,如今人们还能从汤显祖的文采中感受学宫的瑰丽雄姿:“东有鸡灵,宝山烛天。神光贵人,凤翔其西……我经秩秩,我阁宪宪。日月斯成,登降欢欣……道高且明,莫敢不尊。广侯德心,奋于斯文。我言是徵,以讯其人。”

  到了1988年,乡贤刘宇新先生来到学宫考察,有感数百年来学宫的沧桑变化,为缅怀先哲,独资捐助重建尊经阁,并在原来尊经阁前的崇圣祠遗址上新修建了读书亭,期望青少年继承兴民光荣传统,为振兴中华发奋读书。

  兴宁新学策源地

  “文庙春秋,诗书礼乐传万世;杏坛桃李,仁义智勇耀九州。”兴宁学宫历史悠久,在科举时代无疑是一地文化的渊薮。据史籍记载,自宋出探花罗孟郊以来,兴宁共出进士20人、举人140人、举人副榜28人、武进士10人、武举80人。他们的功名、业绩均与学宫有密切的联系。

  进入20世纪后,兴宁学宫又成为兴宁新学,乃至梅州地区新学的策源地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萧惠长、罗幼山、何子渊等人在兴宁学宫创办了兴民学堂,爱国志士丘逢甲担任学校首任校长,开创了兴宁新学的先河。清宣统元年(1909),兴宁官立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

  到了20世纪20年代,兴民中学、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一为兴宁一中,学校设在学宫内。其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占据兴宁县城后,大成殿便成为周恩来宣传革命真理的讲坛。学宫对研究兴宁近现代教育史和革命史都具有重大价值。1956年,兴宁一中迁至青眼塘后,以兴宁学宫复办兴民中学。

  一百多年来,以兴宁学宫为校址的兴宁一中、兴民中学,培养了万千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如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革命家陈坦、张中、邓逸凡、伍晋南;烈士蓝胜青、陈锦华;历史学家罗香林;科学家李善邦、李敦化;教育家王越、陈子明;电影艺术家袁文殊;美术家罗清桢;还有后起之秀数理专家柯惠新等知名校友3000多人。

  【专家视角】

  兴宁文化教育  源远流长的象征

  兴宁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建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兴宁学宫在当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何地位,对兴宁及梅州地区的文化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记者采访了兴宁市一位80多岁的退休教师张伯涛先生。张伯涛一生跟教育结缘,且致力于对地方文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对兴宁地方文史有独到见解。

  记者(以下简称“记”):虽然兴宁学宫有历史记载的年代不甚久远,但是它在兴宁科举考试和文化教育传承方面有何特殊作用?

  张伯涛(以下简称“张”):兴宁素有文化之乡称誉,兴宁学宫便是其中一个光辉的形象存在,它是兴宁文化教育源远流长的象征。学宫是封建科举时代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虽然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了数百年,但它推动了兴宁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传播民族文化,教化民众,开启民智起着极其关键的重要作用。

  另外,兴宁学宫还见证了兴宁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学宫为主体的兴民学堂(中学),发扬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更是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兴宁子弟发愤图强。如人们所熟知的罗幼山、罗香林父子,前者是兴民学堂早期的创办人兼校长,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后者是兴民学堂(中学)的优秀校友,后来成为著名的民族学家和史学家,提出的“客家源流学”更是影响了数代人。罗氏父子在兴民学堂(中学)的佳话一直广为传颂。

  记:兴宁学宫历经明、元、清、民国数代,学宫的建制早已今非昔比,今人花了大力气重修了学宫,有效地保护了这个被称为“结构最完整,保存最好”的学宫。今人的这些保护措施对后世有何启示?

  张:1962年,省文物专家考察兴宁学宫时,认为学宫建筑艺术一流,民族风格浓郁,人文底蕴深厚,且保存较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兴宁市委、市政府对兴宁学宫进行全面修复,及时保护了学宫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让世人重见它的光辉。我认为,政府和社会对学宫的修复和保护,不仅是保护建筑本身,也是后来人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体现。

  【延伸阅读】

  粤东北保存完好的县级学宫

  兴宁学宫始建于何时,宋南渡以前无可考。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在县东百步建有宣圣庙,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东南,这是关于学宫的最早记载,不过到了明天顺五年(1461),学宫又遭贼乱。

  明成化十八年(1482),巡按御史徐瑁从士子之请改建学宫于今址,此后历经重建和扩建。至清末,学宫规模空前。中间是最大的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再后为尊经阁。东为明伦堂及教谕训导廨,西为文峰及墨池书院,殿前为月台,台下有丹墀,两旁为东西庑,南为戟门,门左为名臣祠,门右为乡贤祠,门前有泮池,跨过架在池上的石拱桥则为棂星门,门外有宫墙,墙外为大池(学前塘)。

  据1942年12月16日《兴华日报》报道:本邑学宫为数百年建筑,庄严闳伟,为粤东各县之冠……当时的兴宁学宫是粤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全、建筑面积最大的学宫。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包括崇圣祠、明伦堂、墨池书院、文峰书院等建筑都已破损。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及各界友人的支持下,掀起了重修(建)学宫的浪潮,先后兴建先贤楼、重建文峰书院、重建戟门、重修大成殿等。

  1989年,兴宁学宫升级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巍庄严的古老学府依旧绵延着这方水土的文脉。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撰文:罗诚浩

  版式:涂未然

  责编:肖舒丹

  摄影:连志城

  校对:吴小文

  本期协助采访:黄佑鹏、钟思婷、郑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