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江上六篷船
●黎明
西河的繁茂与船娘的哀怨
清代,咿咿呀呀载歌妓的六篷船,蛮烟疍雨中,在韩江上游的兴宁城的宁江水面航行。
宁江汇集了粤赣边大小几十条溪河,自北而南地流淌着,在兴宁城一个右拐,这段江面就叫西河。古人有《登水口塔》诗:“水口行舟路,临流一塔悬。公式鱼俯危石,篷蝶溯前川。”这“篷蝶”就是六篷船的船帆。
西河风光秀丽,古来生活着捕鱼装载的疍民。清代乾嘉以后,内河鱼资源趋减,物资集散水运繁荣,不少疍船成为载客又载妓的六篷船;而西河沿岸妓馆转盛,如自波楼、一鉴亭、聂五娘歌院,于是河中花舫如鲫;后逢匪乱,又兴宁县令仲振履申禁花舫,有的六篷船改为渔船或运输船,移至南济桥边。韩江下游潮属各县的商贾从梅江来来往往,西河岸一带码头,盐铺、米店、土产店、歌妓院、白汲楼人烟喧闹,兴宁名妓郭十娘就住在西门外的嫏嬛楼上。
旧时,沿河这一带停泊的六篷花艇,日间橹声欸乃、夜里筝笛笙歌;西河上横着一条古色古香的浮桥,据说它是明嘉靖时知县应鹏冲模仿府城潮州湘子桥梭船的式样,用木船24艘作为浮桥,上铺木板供人来往,后又用铁缆4根连结得更牢固和安全。河水在浮桥下不停地流淌着;这条河,就是通往长乐县(五华)的交通要冲。
西河沿岸,许多高高低低的木桁支撑着的大小不一的高脚寮——这种寮屋,即是疍民从船居向陆上居住的延伸。就是说,它标志着韩江流域上游的疍民已开始上岸了。西河边宽阔的河滩上,还有一座海阳县、澄海县的商人建的古色古香的两海会馆,里面供奉着天妃娘娘等神祗,天妃又称妈祖,姓林,乳名默娘,10岁时就能治病救人,17岁能“投草化木”救助落水之人,民间称其为灵女、龙女、神女。乡邻有难必求,有求必应。28岁升天得道成仙。上为国家保卫商贸,下为生民拯救陷塌,神通广大。故为会馆日常供奉,并接待着往来旅次的潮商,商人、疍民、六篷船的船娘按着节序、航次祭祀,香火不断。
兴宁诗人胡曦的《宁水竹枝词》描述西河胜景——
观澜门外接河流,
估舶征帆傍水鸥。
明月画桥烟柳际,
管弦声里似扬州。
草风沙雨梦还醒,
艇妇渔婆鬓各星。
女儿十五辫素发,
独爱嬉春一鉴亭。
六篷船好四弦哀,
花柳河西岁月催。
老去秋娘风貌减,
琵琶愁唱到春来。
(注:“澜门”即西门)
末一首似乎超过了描写胜景的范围,船娘是这样哀怨地唱:花柳柔媚,万象因春天更新。可是啊,只有我,依旧在这西河的水上,弹奏着古老的《到春来》曲子,心里哀叹着蛾眉美貌早已消减、一年年不可阻挡地老去。
何来“蝴蝶会”之说?
再说第一首,兴宁古有“小南京”之称,诗人说它“似扬州”并不过分。但西河上的花艇,有的是从梅州的百花洲上溯而来。据说,乾隆十一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在梅城南门的江岸建了座八角亭,专门接待从水路而来的官员,故又称“接官亭”;据说亭建为八角形,是应嘉应州的文气之瑞,亭子对面就是美丽的百花洲,来访官员常驻足于此观赏梅江美景,也观赏船娘美色,祈望仕途者也常在此吟诗作对雅集。
那时,百花洲、八角亭码头聚泊的六篷船,常载着游客前来兴宁城的西河一带游乐,游客多是商人、文士、来往官吏和随从。这样一来,西河上的花舫来来往往,曲笛笙歌,于是蝴蝶会这种乘船赏景的游乐方式也应运而生。
胡曦另一首竹枝词云:
一样往来百花洲,
柳月苹风画舫游。
蝴蝶推篷蝴蝶会,
箫声吹落倚云楼。
诗中的花舫是指时来西河的六篷船,而蝴蝶篷是粤东内河船的一种篷式,蕉岭诗人黄香铁记述:“蝴蝶篷式用篾篷,两翼张白布为帆,如蝶翼然。”但这里是专指六篷船,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张白布作篷的只有韩江六篷船。推篷,是向前推出的一种遮阳的竹篾拱篷。而倚云楼呢,则是西河背上一家有名的酒楼。这样看来,这种游乐活动是从六篷船上又延续到岸上的酒楼。
而诗中的“蝴蝶会”具体是什么内容呢?据说,“蝴蝶会”原是旧时文人雅士的一种饮乐节目,也叫“蝴蝶酒会”。在宁江,它的方式大约是这样的:即由东道主出正宗特产长乐烧酒(五华特产)一瓶,与会者每人轮流向酒家点出自认为最可口的菜式与众共赏,自然也允许参与者自备特色菜肴一碟参加酒会。菜肴为各人自备,可不计其精细或是否合乎众口,但凑一菜式与大家共享即可,当然制作特别更受欢迎。列席的文士们轮流做东,各逞其能,筵间论文斗韵,联句拈字,雅兴一来,或专点六篷船和酒楼上具体的某位歌妓以琵琶、箫笛吹拉弹唱,以此助食趣诗兴,属风雅之举。
从诗中看,除了在六篷船上,陆上娱乐的地点明显与临西河的倚云楼有关。而这种饮乐方式,兴宁城俗称为“壶碟小饮”,有酒方能有饮,那么,为什么叫“蝴蝶会”呢?很巧,“壶碟”与“蝴蝶”谐音,又与六篷船有关。
此亦宁江上六篷船一食俗轶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