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7.07.2017  15:22
原标题:一次重温经典的“视觉盛宴

  14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京开幕,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南方日报记者 罗斌豪 摄

  14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开幕,引发了京城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在随后举办的大展学术研讨会上,京城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刘曦林、陈履生、王仲、尚辉、王镛、李一等相继发言,纵论对大展的观感以及对广东美术研究的心得。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用“硕果累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12个字形容大展,他认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对研究美术史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借此展开系统、深入、全面的学术研究。

  谈策划

  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必看的展览

  “中国美术馆用几乎全部展厅展示一个地域的美术,规模几乎是空前的。”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认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梳理非常清晰,使得观众能够很好地了解广东百年艺术发展历程。“无论是展出规模,还是作品水准,均堪称大展。

  “如此全面、客观、辩证、集中地看到广东美术百年的全貌,这还是第一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一次高质量的大展,策划非常精心、周密,理论准备也很充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等专家不约而同用一场“视觉盛宴”形容大展。

  “大展带给我们对‘经典’的特殊体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中国百年美术的特殊版本,是研究者、欣赏者前面的一座富矿,很丰富。”丁宁说。

  “大展重现了广东美术引领的中国美术之‘先’。”中国美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指出,20世纪前期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对比之下,海派里虽然有学习西画的传统,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中西”的概念。因此,“中西融合”在中国画史上的体现,毫无疑问最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此外,从洋画运动、新兴木刻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家数度引领中国美术的“第一”。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认为,通过本次大展全面、立体、丰富的呈现,他更进一步体悟到大美术、大合力、大文化之“”的意义。“广东在整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不可小觑,它非常丰富,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难以想象,如果油画家里没有了李铁夫、冯钢百、罗工柳、胡一川,水彩画家里没有了王肇民,版画家里缺少了赖少其、李桦、古元,中国百年美术史该如何书写……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给全国美术史论家送了一本大书,送了一个大课题,值得年轻的朋友们认真地读、认真地研究。”刘曦林说。

  “这个展览非常难得。不仅对于研究广东美术,而且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是必须要看的重要展览。”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履生说。

  谈主题

  精准提炼广东美术“其命惟新”的历史经验

  “如果说‘其命惟新’是广东美术百年的主线,那么全国美术界还有哪些省市可以举办百年美术大展?如果上海和浙江做,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尚辉提出了这个问题。

  曾主编《中国美术简史》的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对大展“其命惟新”的主题特别有感触。“新离不开旧,创新也不能离开传统,二者正确的关系应该是推陈出新。广东百年来关乎中国美术‘其命惟新’的历史经验十分丰富和宝贵。无论是借古开今,还是融合中西,都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不同思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也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其命惟新”是恰当的,抓住了广东美术百年的主线和精髓。“广东美术始终坚持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在百年的不同历史时段适时推出了代表时代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涵盖各个画种。这一点说明广东不仅是美术大省,而且是名副其实的美术强省。它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出的贡献,不亚于江浙。

  尚辉围绕大展“其命惟新”的主题,畅谈广东美术百年的贡献。“其命惟新”重在“”字,体现了从传统美术向现代转型的宏大命题。“其命惟新,首先是广东美术敢于把西学和中学合二为一、进行整合,是岭南画派诸位前辈‘折衷中西、以西融中’所开启的中国画学变革探索。”尚辉还认为,“其命惟新”之“”,还体现在广东美术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致敬、用直面现实的精神推动中国画现代转型、以中国画用笔和气韵进行油画本土化探索等三个方面。

  薛永年认为,“其命惟新”的自觉意识为广东艺术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回顾广东美术百年,就是要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全面研究和继承百年以来的精神,推动和促进当代美术的发展。

  《美术观察》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李一认为,广东美术百年是传承的百年,是创造性转化的百年,也是创造了20世纪新传统的百年。“今天,我们大力提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展向我们呈现了广东美术的经验和作为。”李一提到,在现场看到关山月的名作《绿色长城》,感悟关老在传统的皴法、墨法上有非常难能可贵的突破,备受启发。“展览的名字‘其命惟新’起得很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学习广东美术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经验。

  谈影响

  摆在美术研究者前面的一座富矿

  “今天艺术界有浮躁的一面,有时候会把创新、超越两个词的分量说得很轻。但当我们面对真正的经典时,会变得谨慎、虚心起来。大展足以让人们感受经典所凝固的令人敬畏的力量。”丁宁说。

  王平提出,岭南画派在20世纪前期的影响辐射到了全国。比如,康有为、高剑父当年在上海非常有影响。而徐悲鸿和刘海粟这两位艺术大家,都曾深受康有为的影响。“大展揭示出许多有研究价值的线索,例如广东美术对外的文化辐射就值得展开研究。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为撰写20世纪中国美术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李一提到,最近王朝闻先生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正在写《20世纪卷》,他透露自己正参与相关章节的讨论和编写,“看到本次大展,特别受启发”。

  中国美术馆研究策划部副主任邵晓峰则非常关注大展在“文明交流互鉴”上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广东美术百年就体现了‘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以及‘交流互鉴’的历程。广东美术百年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异彩纷呈的百年,对今天的艺术家具有启示意义。

  “广东积累了非常深厚的近现代文化研究资源,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不可绕开的重要地域。”广州美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透露,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协将以开放性的姿态,向全国吸纳美术史研究的精英人才,通过成立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争取让广东成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镇。

  “我期待,后续的理论研究能成为大展最重要的收获。”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希望,大展能引发全国理论界对广东美术展开新的研究,集合成学术成果留给后人。(记者 李培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