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推动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可为亲属兑换服务
大洋网讯 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广州近日发布了《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提出,要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优先发展具备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另外,市民政部门应当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志愿者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将志愿者储存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支持物业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根据《条例》,广州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家政服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成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或者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探索开展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在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方面,优先发展具备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支持养老机构承接政府委托的居家探访、失能老年人帮扶、老年人健康管理、人员培训等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条例》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组织在老年人住所设立家庭养老床位,开展适老化和智能化改造,纳入动态管理,并提供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支持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其中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孤寡优抚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按照相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范围
机构如何养老?《条例》提出,养老机构床位设置应当以护理型床位为主,新建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应当占总床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应当逐步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
政府设立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或者部分失能、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老年的烈士遗属、享受抚恤补助的老年优抚对象、为本市作出重大贡献并在本市居住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公办养老机构应当根据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结果和床位使用情况实行轮候管理制度,将床位资源信息向社会公开,保障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人公平入住。
此外,养老机构应当根据入住老年人的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入住老年人身体状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服务方案的,应当重新进行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并经入住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确认。
在促进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广州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老年病医院或者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相互的服务转介、医师多点执业、会诊、医疗培训指导等合作机制。
此外,逐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范围和保障范围,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解决经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保障需求。
福彩公益金至少六成要用于养老
根据《条例》,市、区两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按照不低于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并随老年人口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月为本市户籍年满七十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长寿保健金。
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所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条例》明确指出,电力、水务、燃气、通信、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日常生活时,不得强制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网络预约等智能技术,在各类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互联网+养老”行动,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生活呼叫、应急救援、远程安全监测等服务。社会力量开展“互联网+养老”的相关情况,应当统一接入为老服务综合平台。
《条例》还明确提出,市民政部门应当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志愿者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将志愿者储存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
老年服务专业学生可享受免学费政策
在规范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方面,《条例》提出,养老服务组织不得招录有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等违法记录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组织应当对招录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恪守职业精神,遵守从业规范。
为培养更多养老专业人才,广州将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纳入本市职业教育扶持专业,就读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或者方向的全日制学生可以享受免学费政策。开设老年服务专业的市职业院校,可以申请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专项资助,支持就读老年服务专业学生奖学金或者生活补贴、课程(教材)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
此外,对一线养老服务人员依服务年限等按规定给予就业补贴和岗位补贴,符合本市入户条件的,其户口按照本市户籍政策规定的入户地址顺序登记入户,随迁入户子女入学按本市招生政策有关规定执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