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50年写148本日记:从原子弹爆炸到青奥会

01.09.2014  07:31

148本日记本

青奥会开幕式记录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第一篇日记

  “2014年8月16日,青奥会开幕式:一、习主席在南京宣布南京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开幕;二、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致词。三、国际奥林匹克主席巴赫致词:卓越、友谊、精神……”这是一篇摘于丹阳古稀老人吴二林所写的日记,当天举世瞩目的青奥会在南京开幕。今年整70岁的吴二林,从19岁起开始写日记,从1964年至今,他每天都把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用日记记录下来,50年间,竟写下了148本五颜六色的日记!老人用手中的笔,记下了50年的所见所闻真情感,148本日记连起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每天坚持写日记,不仅培养了老人的综合能力,日记还帮了老人很多忙,甚至帮老人洗刷了几次不白之冤。现在,不管老人多忙、多累,他始终坚持“每日一记”。

  昨天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丹阳市云阳街道化肥路社区吴二林的家,因之前和老人联系过,刚进他家门,记者就看到客厅桌子上那148本的日记:这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日记本,就如一幕幕影片撞入眼帘,有点叫人叹为观止。“毛主席语录”、“喜鹊登梅”、火炬、灯塔……日记本上这些具有特定时代烙印的图案,无不在诉说年代的久远。记者注意到,多本年久日记本的封面和内页,都已被岁月染黄了;日记字迹也因褪色二深浅不一。翻阅这些日记,短的只有十多个,长的则有2000多字。吴老风趣的说:“我写日记是从年轻小伙写到了古稀老人,岁月催人老,也泛黄了我的日记本!

   日记如遗失视作失密,第一篇记下“原子弹爆炸

  吴二林1964年参加工作,当时他19岁,是江苏省句容社教工作团虬山分团刘巷工作队一名队员。说起和日记结缘,吴老思绪一下“倒退”回去:“在那个年代,写日记其实就是工作中的一部分——记笔记。工作队要求每个队员必须要每天记笔记,而且,当时的笔记,别人不能随便看,如果自己遗失还要受处分。”老人回忆,日记要求除了记录国家大事,就是真实记录个人的思想行为,内容包含:时间、地点、天气;大事、要事,还有工作中发生的事情;要求严格。“未经本人允许,不准翻阅。必须妥善保管,如果遗失,则要作失密处理”,吴老说,“轻者写书面检查,重者队里要作纪律处分。

  1964年10月16日,“社教运动动员会”在原丹阳县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礼堂里,热烈拥护毛主席的口号此起彼伏。此刻,坐在台下的吴二林也情绪激昂,现场即兴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日记:“没想到我一个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也能成为工作队员,我一定要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老人的第一篇日记有4页,2000多字——这也是他所有日记中最长的一篇。 而当日记下的第一件国家大事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日记“铁证”200元罚款已入账,存单遗失5000元存款有惊无险

  1986年,吴老被借用到原镇江市多管局水产科渔政站,任渔政管理组组长。在一次执法中,有个薛某人被处罚200元,硬说没有开罚单,言下之意吴老涉嫌“受贿”,那在当时可不得。“当时,薛某人把钱交给我,我就交给组员刘某保管并上交。可二年后,因薛某走私被抓上面来查,说200元交给我了我没有上交”,吴老回忆说,当时真是百口难辩但好在有日记本,再一次救了吴老。他当即回家找到那本日记,翻看了当年的日记,日记里清楚写道:“收到薛某罚款200元整,交给组员刘某。”并且,刘某在日记本上清晰的写了罚款金额,还留下签名和日期。“铁证”祭出,当即万事大吉。

  事实上,写日记不仅在吴老的工作上帮了大忙,对吴老的生活,也带来了莫大的益处。“要不是有记日记的好习惯,我2000年前后的一张5000元的存单,可能就找不回来了”,吴老回忆道,当时他一家储蓄所里存了5000元钱,银行给了一张存款单。后来,他想去取钱的时候,存款单找不到了。“500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当时那个急啊”,说起存款单找不到,吴二林至今还是心有余悸。他随即和银行交涉,银行告诉他得先挂失,然后还要再跟镇江的上级行反映情况,来回至少一个月或半年,得等查清楚了才能拿到钱。着急之余,吴老就回去找日记本,果不其然,不光在日记本里找到了当时存钱写的日记,而且,还找到了存款单的编号!当他把存款单号提供给银行后,银行很快就将5000钱取给了吴老。

   凌晨回家写下“最迟”日记,“日记”历史时刻和点滴生活

  看着面前大小各异的日记本,记者随手翻了翻,不由得从心里佩服老人的这种韧性。50年1万8千多天,每天写日记,有没有忘记的时候?“不管多晚,写日记是忘不了的,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不算日记嘛!”吴老自豪的说,记得有一天,他去南京吃喜酒,晚上回到家已经快12点了。“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日记写了”,日记中他写道:“2004年11月15日,今天南京的朋友邀请我喝喜酒,他嫁女儿。因他女儿和我儿子同在南京妇产科医院出生,而且相差二三个小时,下午我就给在湖南当兵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这个喜讯。”写完差不多就是次日凌晨了,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写下的一篇“最迟”日记。

  “我的日记,记的东西五花八门,但记下来的事情,大多对于我来说都很有意义。”吴老动情的说。记者翻阅中看到,大到国家大事,历史性时刻,比如: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今年的南京青奥会,他每天都会把所看的新闻报道和赛场发生的动人事迹写进日记里;而日记中的小事,小到生活中哪个亲戚家办喜事、谁家小孩出生,他也都会一个不落记下来。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回眸历史的苍穹,5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五十年已经是大半辈子了。50年来,吴老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情怀,记下了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记下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管不乏忙碌和草率。 而因为写日记的常年积累,对他的观察、组织、表达和写作等综合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吴老初中只上了一年,且当时上初中还是半天务工半天读书,但近年来,因为具备了特定的能力,他先后参与编写了《丹阳市云阳镇志》、《丹阳十六娘》等书籍。

  “我要用手中的笔和本,记下共和国前进的每一天,记下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直到我握不动笔、写不了字为止,否则我就不会丢下写日记的好习惯。”昨天,面对记者,看着面前堆的高高的日记本,吴老爱惜的手摸着其中一本,这样说。通讯员 王彩平 朱美娜 扬子晚报记者 万凌云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