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梅:农业供给侧改革 建议培育发展智慧农业
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何伟奇 郭翔宇 李强)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代表团开放日,来自代表团的11位代表将从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电动车及固废物、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等方面进行大会发言。
全国人大代表向晓梅代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主题发言。
她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非常务实,通篇贯彻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对一年来成绩和进步的总结实实在在、恰如其份;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结合实际、富有远见;部署新一年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谈三点建议。
首先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对农业的发展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推动我们国家食品的消费结构继续演变、继续升级。现在我们城里开始提倡要少吃油,少吃肉,多吃素。我们国家今后还有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食物消费结构还会继续演变。现在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口粮的消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减少。但是口粮以外的消费还在增加,比如说畜产品、饲料粮。中国在满足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方面,我们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就是从总体上来讲过去就是要吃得饱,现在老百姓对我们农业发展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还得吃出健康。不光是吃得放心,还要游的开心,大家都要去农村旅游、休闲。我们过去的政策主要就是拼总量,不计成本和资源代价。现在农业发展面临的总量不足的矛盾大大缓解。我们现在主要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的矛盾优质的绿色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需求,所以说这次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农业新业态,打造增效增收、生态高效新农业。
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落脚点,以建设“三高”(“高新、高端、高值”)、“三生”(“生产、生态、生活”)的智慧农业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三产联动、三生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发展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业的同时,着力通过各种渠道的农旅结合、农商结合,发展农业新业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农业和跨界农业,把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成为高效生态、功能多样、持续增收的优势新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生态优美、居住舒适、服务齐全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适应分工分业、创新创业要求的现代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
1、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连片打造、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企业技改,推广应用土特农产品烘干加工、农产品清选分级、储运保险等设施设备,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2、适应人们消费多样化、个性化、休闲化的趋势,引导和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建设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利用农业区闲置的农房、闲置的旧小学等农村资源,探索农村养老。
3、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农业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直销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建设,搭建市区镇村四级电商平台。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战略,开设淘宝特色农产品珠海馆。推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创新开展网络营销。引导区域农产品品牌和优质水产、稻米、水果、禽畜等与网购市场对接,生产加工符合网购市场的产品,提升网购农产品的生产能力。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网络开发定制农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拓宽销售市场。
第二,培育发展智慧农业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针对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吸引科研力量,重点解决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科技问题。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院企对接,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找成果、找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参与或主持农业科技重大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快农业科研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打造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打造农业智能系统,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等基础性公共平台。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与管理平台项目,建设若干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动精准农业、农业云服务应用,实现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鼓励种养大户和企业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建设动物卫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实现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监管定点屠宰和流通环节动物卫生的远程视频监控。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搭建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流程数据共享与透明管理,实现农产品全流程可追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组织能力,扩大示范带动能力,采集农业资源和农情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3S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覆盖农业生产与经营领域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建立覆盖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特色产业、业务经营、产业经营的综合监管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服务手段,面向农村公众用户提供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把握“互联网+”新机遇,大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入户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云服务应用工作,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推广、教学单位和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农业科技服务云对接,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应用步伐。推广适宜农业生产、方便农民使用的“傻瓜型”技术装备。
第三,培育创新创业、文明幸福新农民,以“富裕富有”为方向,带动农民就业创业。
农民是主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切实做好农民的动员、组织、引导和示范工作。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要统一协调,相互配合。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实施农民专业化、知识化工程。把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制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建立规范化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扶贫、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金,逐年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乡村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农民自我教育的作用。
(2)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市、区教育培训为主,实行规范培训、定向培养,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制定农村人才培训计划,建立市、区、镇、村四级农村人才队伍管理数据库。重点抓好农民科技示范推广人才、农产品营销人才、农民合作组织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大户、农村文化体育人才、农民法律服务人才、农村妇女家政管理服务人才、青年农民后备人才、村组干部后备人才等十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荣誉奖励为主体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农村人才的带头、示范、服务作用。
(3)实施农民致富技能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施网上培训,实现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加强务工农民的再培训,重点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建立务工农民数据库,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和服务农民有序转移就业。
(4)实施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塑造广大农民“自强、勤劳、合作、向上”的创业精神和勇于创新、共同致富的时代精神,着重提高农民的经营、文化、健康、道德素质。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等道德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农民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鼓励农民创业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加快建设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块状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促进更多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农民就业创业。积极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商品流通业等领域创业。全面优化农民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用地、信贷、技术、人才等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