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举行院内学术报告常态化系列讲座

30.12.2018  07:11

为加强学院内部学术交流,深入贯彻农学院院内学术报告制度,农学院在12月12日、26日分别在兴农楼419室举行院内学术报告常态化系列讲座第六场、第七场。胡汉桥教授、巨向红教授、薛迎斌博士、张峰博士分别就自身科研方向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研究生(含留学生)共100余人次参加了学术报告会,报告分别由何红教授、杨文书记主持。

报告会上,胡汉桥教授首先介绍了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意义及其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然后结合自身研究,阐述了水稻抗稻瘟病Pik-m基因的精细定位、pENTR-topo载体重组及其后续的遗传转化。薛迎斌博士从讲述大豆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出发,介绍了缺磷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应对缺磷胁迫的适应机制,并对分子机制中GmPHR25响应缺磷的表达模式、对毛根生长与磷浓度的影响做了详细的阐述。

巨向红教授针对热应激是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应激性致病因素,其诱发的猪炎性肠病严重危害养猪业安全现状,首次阐述了肠道TLR4/NF-kappaB信号通路激活是炎性肠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并解析了该信号通路负向调控物SOCSs介导炎症消退的分子机制,探索了海洋多糖(壳聚糖)及茶树油防控炎性肠病的分子基础及应用策略。张峰博士从动物生产中高铜的使用促进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维持和传播的角度出发,应用微生物组、代谢组及离子组多组学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日粮中高铜使用的合理性,最后提出结论:不建议日粮中添加高铜,高铜的使用既不利于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也不利于哺乳仔猪生长健康。

通过开展院内学术报告常态化系列讲座,增进了各个专业学科教师间科研动向的了解,利于相互间的针对性合作,同时也为提升院内学术气氛提供了支撑。




(新闻主编:陈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