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情代代传:我校举办2020秩年校友返校日

09.11.2020  00:07

  11月7日上午,周六的华农校园格外温馨热闹:校门口撑起了红色的拱门气球,校园里立起各式KT板,志愿者忙碌地来往穿梭,从各地回来的校友执手言欢……恰逢立冬,学校迎来了第六届“梦华农·再相逢”秩年校友返校日,2000多名校友重聚母校,通过“流苏飞扬·我与母校合个影”“品味时光·重温华农味道”“校史流芳·参观校史馆农博馆”“华农‘链’情--一家三代(口)华农人”及线上打卡“云端健步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重拾母校记忆,共话母校新风采,共叙华农情谊。


共养农情家庭林” 华农情缘世代长

  上午十时许,一群穿着亲子装的校友正由志愿者带领参观华农校园。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幼的儿童。原来,这是今年报名参加“华农‘链’情--一家三代(口)华农人”的28个特殊的“农情家庭”,他们或一家三口、或祖孙两代,或兄弟姐妹都在华农求学或任职,见证着学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为纪念和见证这些校友对母校的感情,今年的校友返校日特别邀请他们回校,同游校园寻梦,齐拍毕业照,共养“农情家庭林”。

  在座谈会上,校友们齐着一身亲子装,分享自己的“华农情结”,并积极为校友活动建言献策。2013届校友梁宇劲当时受哥哥的影响,报考了华农,并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巧合的是,两兄弟与他们的妻子都在华农校园相知相遇,是典型的“一家四口”华农人。这些年里,在广州工作的他们会经常回母校走走逛逛,“华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所在”,梁宇劲表示。

梁宇劲与妻子、女儿合影

  会后,所有校友家庭一同前往工程学院参加“农情家庭林”揭牌纪念仪式。工程学院大榕树于2004年用竹子引气根入地下,形成了现在“独木成林”的繁茂景象,今年恰逢大榕树100年树龄。出席活动的钟强副校长表示,大榕树是华农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既象征着华农校友生生不息、根繁叶茂,也祝福着各位“农情家庭”人丁兴旺、幸福美满。

重返母校 历届学子共叙华农情

  红满堂前,1970届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老校友正在拍照。他们已经毕业50年,回来看看华农的新变化。作为这次班级团建的负责人,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吴老先生精神抖擞,一上午都在校园里接待大家:“我早早地定了餐馆,就算大家相隔再远,该团聚的时候我们都会聚一次。”他们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每年吃一次团圆饭。

  一群身着橙色衣服的“兄弟团”在返校日显得格外亮眼,衣服上印着的“06级机制”字样,昭示这已经是他们离开华农校园的第十个年头。班长曾小锐一直跟学校校友会保持联系,这十年间已经组织了三次回校团聚活动,曾小锐表示,这是“一根筋”的兄弟情,永不毕业。

  “我每年校庆都回华农来!”1965届土化系的张斯萍笑着说。每年校庆她都回到绿榕园吃午餐,回忆起六十年代的饭堂,没有现在宽敞,饭菜的种类也没有这么丰富,“当时都是拿饭票买饭嘛,肉少,青菜多,西红柿炒得清清的,没有多少蛋。”说着她还唱起了当年广播站常常播放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谈起今日的华农,张斯萍红了眼眶,她笑着说自己已经老了,“年轻人要好好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希望华农的明天越来越好!

校友在饭堂用餐

  1990届的校友温朝晖正在仔细地欣赏校史馆里记录华农历史的石雕,他曾在广州市农业局以及文化局工作,也是华农第一个在毕业时举办个人画展的“风云人物”。在毕业的三十周年之际回到华农。他表示“想和同学们叙叙旧,回来好好地看看学校。”在他的记忆中,校史馆以前还是实验室,承载了他们美好的青春记忆。

老校友参观校史馆

参观华南农业博物馆


  华南农业博物馆于2019年华农110周年校庆之际开馆试运行,是华南地区首个以华南农业与自然资源为主题的农业博物馆。这个馆藏丰富、科普资源多彩多样的新场馆,成为了校友返校新的“必打卡点”。许多校友带着孩子观察、欣赏琳琅满目的展品,不时发出赞叹声。一名孩子在看完昆虫馆后依然兴致盎然,开心地说:“我想成为一名昆虫学家!”“华农情”正是通过这样潜移默化,代代传承。

(文/谢韩 融媒体工作室 王宇彤 梁颖怡 章语月 周彤 鲍颖婕 谭炯昭 张海欣 洪佳恂 实习记者 杨丹丹 钟然然 谭进权 图/融媒体工作室 黄曦 朱瑞琦 王彦哲 刘琪 任芷欣 李晓晴 申旺 李颖琳 刘润东 饶晔明 苏茹苓 卢雅姗 实习记者 钟梓骥 陈薇 张文静 刘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