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宴席备案,好经还需真念
东莞市水乡片区农村历来有集体聚餐习俗。为加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5月19日,市食药监局印发《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指导意见》,决定选择水乡片区试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明确辖区内农村自办宴席须申报备案,同时要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农村流动厨师管理档案。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市范围实施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度。(5月20日《东莞日报》)
舌尖安全备受关注,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民众对健康诉求提高了;二是,饮食安全事故渐进多发期。在这种现实环境之下,尝试推行农村宴席申报、备案制度,自然是积极的担当,也会是确保农村宴席安全的一条不错路径。
对于农村婚宴安全来说,这个新规定就好比是一道“菜”,但是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生态,让好规定换来好效果,还需要把这道好“菜”放到“盘”里。而我们的监管部门无疑就是这个“盘子”。
这几年,饮食事故多发,尤其是集体聚餐的时候,而在这些现象中,农村成了一个重灾区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有的地方,出现食客的集体呕吐;有的地方,出现食物的集体变质。更为严重的则是,有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还造成了生命的消失。喜事变成丧事,无论是对事主还是对亲朋好友来说,都不仅仅是尴尬两个字能够承受起的,这甚至会成为一生一世都难以愈合的伤口记忆。
农村成为集体餐饮中毒事件的重灾区,其实是有环境因素的。一方面,农村喜宴食材的采购环节、清洗环节、烹制环节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很多农村的厨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学习烹饪知识,是在摸索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食材之间的相克不太懂得;三是,农村条件有限,大多是露天就餐,这也给食材的后续污染留下了漏洞。这样看来,对于农村喜宴的严格监管和提档升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实施申报、备案制度是与时俱进的举措。
但是,笔者在这条新闻的跟帖中,也听到了反对的声音,无外乎是酒席申报,给农民带来了麻烦。其实,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看,为了安全有点麻烦也是值得的。而且这个问题也是好解决的,只要监管部门减少审批环节就可以了。
对我而言,我倒是很关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制度是好的,但是制度的落实却是不到位的。这就犹如一个紧箍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将紧箍戴在别人的头上,关键的是还要念咒语。不然的话,再好的紧箍也只能是一个摆设而已,看着好看,却起不了作用。而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出台的很多制度,最终都会落满尘土。
把好事情办好,就需要我们把对农村喜宴监管的这道好“菜”装进监管部门的“盘”里。农民申报后,我们如何去监管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农村喜宴申报后,我们需要对他们使用的食材、水源、餐具、地点进行把关,对食材进行抽查,对厨师进行指导,对场地进行查验,帮助他们把好安全关,重要的是这种服务应该是免费的。当然,具体如何监管,需要有关部门拿出一整套措施和方案。(郭元鹏)